1. 每年的六七月份都是離婚高峰月。
孩子高考完了,彼此都不需要再演下去了。
這種做法有兩個弊端:
長時間維持假性親密關系,首先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長時間在孩子面前演戲,在某種程度上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傷害。
兩個人如果確實沒有繼續下去的可能性了,那就好聚好散,跟孩子坦誠相待,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方。
要讓孩子意識到,你永遠都有一個愛你的爸爸和愛你的媽媽,即使這兩個人不在一起生活。
2. 在決定跟一個人結婚之前,一定要見過對方特別特別生氣的樣子。
一個人在非常生氣的時候,如果情緒失控,而且會出現一些極端的反應,比如有暴力傾向或者自殺傾向,千萬要遠離這種人。
這種人感情好的時候表現的很熱情,但遇到問題容易走極端。
他們是感情路上好的短跑沖刺選手,但不是好的長跑耐力選手。
3. 你這輩子遇到的大多數人,都不會真正喜歡、在乎你。
哪怕當下感情再好、關系再好,那也只是暫時的,不可能維持一輩子。
所以,千萬不要對人際關系抱有過高的期望,否則你很可能會失望。
最后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際關系,都建立在”你對他人有價值”這一前提下。
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讓自己變強”這件事上,而不是用來討別人喜歡。
4. 默認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推定所有人都是重利的。
這是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法寶。
你和對方互惠互利、價值互換,時間久了,你才能逐漸感受到對方的善意,才有可能慢慢發展出感情。
反之,如果你默認所有人都是高尚的、偉大的,那么,你經常會陷入失望、痛苦的情緒中。
隔三差五就會“看穿ta的真面目”,隔三差五就會仇恨一個人。
其實,所有人的真面目都是自私的,不是你“看穿”了,而是你的“預設”根本就是錯誤的。
先小人后君子就是這個道理。
5. 大恩往往會伴隨著大怨。
因為大多數施恩者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指望回報的,但是,回報的定價,是由施恩者來定的。
只是,施恩者不會明說。
因為沒有明說,受恩者不知道這個價,所以,他還不清。
缺乏價格的指引,那么“交易雙方”很容易會產生不公平感和怨恨。
自古人情債最難還,就是這個道理。
6. 想要人生變得輕松自在,那就多談錢。
談錢的本質是表明邊界,意味著你我是分離的,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如果你跟別人談錢時有情緒壓力,說明你的內在邊界不清晰,覺得談錢是自私的,是對他人的攻擊,會有愧疚感。
其實,談錢是自我尊重的一種表現,尊重自己的價值,尊重自己的付出。
只要你喜歡談感情,你的生活就會變成一團亂麻。
只要你敢于談錢,再復雜的事也會變得簡單。
7. 敲不開的門,就不要一直敲,否則就是你不禮貌。
成年人的世界,只要沒有明確的接受,那就是拒絕。
你之所以會感覺不快樂,是因為你太較真,你總想要一個明確的答案。
所有的答非所問、閃爍其詞,本質上都是謀劃好的遠離。
當你繼續刨根問底的時候,你只是在給卑微的自己尋找安慰。
我們必須要接受真實的回應,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8. 你可以倒霉,但是不能有“倒霉相”。
你的患得患失、自怨自艾,會讓你失去更多的發展機會。
你的垂頭喪氣、無精打采,會擋住所有本應該照在你身上的光。
也就是說,你不能把好運給嚇跑了。
所以,再倒霉也不能有倒霉相,因為好運也有“以貌取人”的習慣。
9. 真正優質的商品、優質的人,都是不在市場上流通的。
那些風水上乘的房產,一年翻一番的珠寶,增長率極快的企業,產量極高的土地……沒有一個是在市場上流通的。
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即使你花錢也買不到。
人也是如此,不論男女,只要ta足夠優秀,你要想把ta搞到手,就得先掂掂自己的分量,同時還要有足夠的緣分。
10.?所有的宗教都在許諾一個死后的世界,所有的哲學都在尋找人生的意義。
前者可以讓人無懼死亡,而后者可以讓人無憾此生。 ?
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給人類尋找一個坦然接受死亡必然性的理由。 ?
很多宗教都喜歡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因為只要你信了他那個既無法證明、又無法證偽的死后世界,那么你內心對死亡的恐懼就會被驅散。 ?
至于他們的承諾到底能不能實現,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相信”本身就已經能讓人類坦然地接受死亡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