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結不了婚的人,都有一個共性

我發現結不了婚的人,都有一個共性

對伴侶要求太高,太計較得失,不愿意吃虧。

最近有讀者讓分享哥寫一下山西大同訂婚案。

其實這個事件正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就是一場博弈。

這次事件給我們帶來了四點啟示。

第一,女性的婚前同意還真的是可以撤回的。

因為你只要沒辦法證明她當時是同意的,她事后說不同意就是不同意。

她完全可以讓你進去吃幾年飯的。

也就是說,哪怕你給完彩禮,第二天她反悔,你也是沒轍。

就算你們已經結婚了,他上一分鐘同意,下一分鐘說不同意,也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彩禮你也要不回來。

在F律上,彩禮、嫁妝都屬于女方的婚前個人財產,沒理由退給你。

也別問為什么?問就是女性是弱勢群體。

我們得優先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你懂什么是弱勢群體嗎?

第二,為什么很多男人不敢結婚了?

因為如果給了彩禮,也不代表同意買了婚房,不代表同意結婚。

那么婚姻的意義是什么?現在的婚姻又給男人帶來了什么呢?

換過來說,如果女方用不結婚威脅你的房產證上加她的名字,用告你強J來威脅你加彩禮,用離婚來威脅你上交工資卡等等。

那F律又該怎么定義這些行為呢?男人們又該如何維護權益呢?

第三,永遠不討好對方。

分享哥今天這句話必須得說狠一點了。

如果現在還有男人打算在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通過買房,通過給彩禮來娶老婆都是蠢貨。

明知道對方在爆你金幣,還想著怎么樣去滿足她的要求,那這個事件的下場離你并不遙遠。

第四,和異性交往更要小心謹慎。

告訴你那些愛出去玩的朋友,千萬上點心,別再亂勾搭了。

你在外面認識一女的,兩個人醉后失態,事后人家讓你請吃飯,給買點東西,你敢說不嗎?

你不買,人家轉頭就給自己弄點傷,直接上衙門了,那你還真沒什么辦法。

如果你不請她吃這一頓飯,買點東西,人家直接請你進去吃3年飯。

所以現在為什么會有很多人明明渴望愛與歸屬,為何始終走不進婚姻?現在知道原因了吧?

因為有人把婚姻當 “升級版戀愛”,期待永遠保鮮的浪漫;

同樣有人視婚姻為 “改造項目”,幻想用愛改變對方;

更有別有用心的人將婚姻看作人生的KPI,企圖通過爆對方金幣讓自己實現階層跨越。

但他們卻忘了追問自己:結婚,究竟是為了什么?

那如果兩個真正想結婚的人,一定要看懂下面對婚姻的認知:

一、婚姻不是戀愛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婚姻能像談戀愛一樣甜蜜,但最終我們每個人需要明白的是愛情是 “風花雪月”,婚姻是 “柴米油鹽”。

一個好的婚姻需要雙方都不計較得失。

為什么很多人婚前談戀愛很甜蜜,婚后卻天天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因為愛情是筆糊涂賬,荷爾蒙能軟化所有矛盾;但婚姻是個放大鏡,再小的生活習慣差異都可能被放大成鴻溝。戀愛時,我們可以在 “坐自行車” 與 “坐寶馬” 間自由選擇,用濾鏡美化對方的每一個細節。但婚姻要求我們摘下濾鏡,接受 “他會忘記紀念日”,“她可能永遠學不會做飯” 的真實。

 那些困在 “戀愛腦” 里的人,往往看不清婚姻需要的不是 “完美契合”,而是 “共同成長” 的勇氣。

就像《婚禮紀》里寫的:戀愛是展示優點的舞臺,婚姻是暴露缺點的放大鏡。

那些始終無法結婚的人,就是對另一半要求太高,不愿走進 “修修補補” 的現實婚姻。

二、好的婚姻,只篩選不教育

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磁場不對,請不要去改變對方。

《消失的她》原型王暖暖用血淚換來的忠告振聾發聵:“在婚姻中,永遠不要試圖改變一個人。” 

當她帶著 “他會為我變好” 的幻想,嫁給有案底、嗜賭的丈夫,最終換來的是泰國懸崖邊的致命一推。

心理學家李玫瑾早就指出:一個人早年形成的性格,基本會伴隨終生。

那些執著于 “教育伴侶” 的人,就像在流沙上建高樓。

你想試圖改變對方原生家庭刻進骨髓的價值觀、習慣,終將讓自己陷入無底深淵。

這就需要我們在婚前進行篩選。不教育。

一個人是什么品性,一年時間足以看清,特別是在婚前請看清 “最低處”。

作家三更雨的分手故事發人深省:發現男友用假鈔騙老奶奶后,她果斷離開。

面對親朋好友 “教育一下就好” 的勸說,她清醒回應:我要的是此刻品性就好的人,不是將來可能變好的人。

分享哥在這里給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一個特別實用的建議:

 婚姻不是 “扶貧項目”,而是 “雙向篩選”。

看他如何對待服務員,看她面對利益時的選擇,看雙方家庭的相處模式。

正如薛兆豐所說:跟一個人結婚,不是看最高處,而是看最低處。”

守住人品的底線,才能避開 “垃圾堆里找對象” 的悲劇。

三、結婚不是目的,幸福本身才是

你千萬不要因為父母的催促,年紀上去了怕找不到對象就匆匆忙忙將就,把婚姻當成KPI。

如果你著急了,上頭了,你很可能被對方爆金幣。

當 “結婚” 成為你的執念,結局往往就是你可能正在走向幸福的反面

因為做了自媒體,分享哥對這一點深有感觸,我見過太多讀者因 “年齡到了”“別人都結婚了” 而倉促走進婚姻,最終在 “三觀不合”“責任缺失” 的泥潭里掙扎。

《人民日報》曾暖心提醒:

結婚不是拖垮彼此,而是生活中給對方鼓勵,遇到事情能有個人商量。

比起 “必須結婚” 的焦慮,“寧缺毋濫” 的清醒更顯珍貴。

正因為在寫自媒體,分享哥發現有很多博主在教女性上嫁、當撈女爆男人金幣。

但分享哥想告訴各位:那些想爆別人金幣的人,往往也會被反噬。

因為好的婚姻是 “錦上添花”,而非 “救命稻草”。

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

你動了富人的奶酪和蛋糕,富人有一百種方法整你,讓你混不下去。

你動了窮人的血汗錢,窮人光腳不怕穿鞋的,很可能和你魚死網破。

只要你有想爆對方金幣的想法和行為,只要你做了,遲早你都會遭到反噬。結不了婚的人,或許缺的從來不是 “結婚的機會”,而是 “看懂婚姻” 的認知。婚姻是兩個獨立靈魂的并肩作戰,而非一方對另一方的索取和供養。

那些把婚姻當作 “幸福終點站” 的人,往往忽略了一個真相:

幸福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能力,婚姻只是生活其中一種選擇,而非幸福的唯一來源。

如果一個人內心匱乏、不懂自愛,即便走進婚姻,也很難從伴侶身上獲取持續的幸福感。

記住: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婚姻也不是人生的必選項 。

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地去愛與被愛。

當我們不再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為了幸福而結婚,屬于你的答案,自會在時光里慢慢浮現。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38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