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貧窮的7大陷阱

讓人貧窮的7大陷阱


之前很多人問過我,多少錢才算是第一桶金,我覺得對于普通家庭出身、20 多歲的年輕人來說,100萬元就算是第一桶金了。

之所以定這個金額,并不是說這100萬能用來買什么資產、什么商品,而是說,你對于自已、對于社會、對于人性,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了。

從此之后,你的眼睛會明亮很多,思路會清晰很多,做事情會游刃有余很多。

當然,自律、健康飲食、不跟爛人交往等良好的習慣,也就自然而然地光顧了。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很多人一直到40歲、 50歲都積累不到這第一桶金?

我去過很多個國家,據我觀察,每個國家的社會環境都有所差異,大家的勞動時間、工資待遇也各不相同。

但是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絕大多數人一個月賺到的錢,在扣除稅費、保險、房租/房貸、餐飲、日常支出、子女教育的費用之后,就沒有多少盈余了。

不論你在上海拿2萬元月新,還是在紐約拿 5000美元的月薪,還是在東京拿50萬日元的月薪。

結局都是一樣的:沒有多少盈余。

既然沒有多少盈余,那么人就要一直工作下去,永不停歇。

不可能積累到第一桶金的,也不可能達到積,累到第一桶金之后才有的輕松、自在、自律,睿智的狀態。

有人會說,還是工資不夠高,如果工資翻一番,那總該有盈余了吧?沒這么簡單。

即使把月新翻一番,甚至翻兩番,剛才我描述的那類人,他們仍然不會有什么盈余原因很簡單,他們會把自己的消費進行升級。


以前開奧拓,現在開始考慮奧迪了;以前住 60平米,現在開始考慮100平米了;以前孩子上普通學校,現在開始考慮私立學校了,

結果就是,他們還是要永不停歇地工作下去。

有很多經濟學大佬都認為,之所以會出現”90%的人都要陷入永不停歇的勞動當中” 這種局面,其實就是有錢人設計出來的只有大多數底層人一刻不停歇地勞作、創造價值,上面的富人才能輕輕松松地享受生活,不斷向下收割,

這就好比川化鴿時,不能讓它吃得太飽。一旦吃飽,就失去了下水捕魚的動力。

只有讓它始終保持半饑餓的狀態,它才會心甘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潛入冰冷的水中。

還有人說,窮人想要突破階層,還是要靠教育,這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成本最低的改命方法了。

而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很多人之所以會一輩子勞作下去原因很可能就出在了“教育上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說過:我們從小到大接觸的都是統一的課本,統一的評判標準,就連答案都是統一的。

換句話說,學校從來不教人賺錢的本領,它的職責是培養一批批的“標準工人”而已。

如果你上網查一下就會知道,現代教育起源于18 世紀的普魯士。

在拿破侖戰爭失利后,普魯士人開始實行為期8 年的強制初級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算術能力、

他們提出了年級、班級、學科等概念,向學生傳授早期工業社會所需的生存技能這一模式很快便在歐洲得到推廣。

150年前美國的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改造了

教育體系,自的是向工業化時代輸送大量工人,為此這個體系一直沿用至今。

這種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優勢,能讓很多貧窮的、無知的人變得有知識、有技能,可以在社會上生存,并為整個社會創造價值。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同質化太嚴重。本來智商很高、潛替力巨大的人,也可能會落到工廠去做一名工人,或者去公司做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領這些人從來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現在物質已經非常充裕了,為什么還會有人把大部分生命精華獻給不怎么愉快的工作?

答案就是,大多數人都落入了富人設計好的,消費主義陷阱。

我總結普通人想要覺醒想要擺脫這種(“每個月都沒有盈余、辛苦工作一輩子”)的模式有7大陷阱需要避開 。






讓人貧窮的7大陷阱-愛分享導航
讓人貧窮的7大陷阱
此內容為付費閱讀,請付費后查看
會員專屬資源
您暫無購買權限,請先開通會員
開通會員
付費閱讀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72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