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從職場菜鳥到個人事業贏家:如何利用經驗差打造無成本賺錢路徑](http://www.zzgyrme.cn/wp-content/uploads/2024/12/20241204141534355-image.png)
其實找不到工作,跟能力無關,我們要改變的是生存策略。
傳統賺錢路徑,依附大平臺,只需要兜售自己專業能力就能過得很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投資人王川說:就業加薪,和失業降薪,本質是流動性溢出和流動性逃離的滯后幾個月到兩三年的的體現,和具體技術能力關系不大,和觀察并預測流動性遷移的方向大有關系。在流動性逃離時,還想通過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來提高就業機會,完全是驢唇不對馬嘴的極為可悲的反應。
未來需要的是個體的獨立賺錢能力,而不是工作能力。
一定會有很多人不適應。
但我們的生存策略,確實得改變了。
我們必須找到那條,用最少的成本,獲取更多價值(金錢價值只是其一)的出路。
一個趨勢:經驗差變現。
這是普通人賺錢最快、最簡單的方式。
什么是經驗差?就是你比別人要更了解、更懂的那些經驗。
每個人擁有的經驗都不一樣,有人更了解怎么釣魚、有人更懂如何拍照、有人比你會減肥、有人更擅長寫作、有人更熟悉娃圈、有人長期混飯圈……
當這種經驗,在不同群體間產生“傳遞差距”的時候,你的經驗就具備了金錢價值。
那么,靠經驗差賺錢是不是真的呢?有沒有人真的在做呢?他們是怎么做的?
為了方便大家打開思路,我們暫時把“經驗差”分為以下幾類:
1)天賦類經驗差:游戲療愈
如果不是我們深入采訪過,真的很難想象,有人可以不上班,靠“游戲”賺錢。
小學三年級跟同學吵架的琦琦,無意識的做了一個游戲,他蒙住雙眼,假裝自己是個盲人,半小時后他開心了,因為他覺得自己仍然是幸福的,因為自己還看得見,生活也很安穩,對比來看,跟同學的吵架實在算不得什么事。
在工作后,他設計了很多游戲,來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開心,比如:酸泡泡浴、快樂公式……他給生活策劃了1000多個游戲玩法,確實過的比較快樂,于是做了“游戲療愈師”,幫助更多人,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探索自我、療愈自我。
這種“經驗差”是琦琦的原發性天賦,是他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無意識摸索出來的一種應對生活的方法。
2)技能類經驗差:AI服務
泛函的經驗差跟琦琦“天賦類經驗”不同,而是硬技能。
泛函有自己的主職工作,是在一家知識服務公司做課程研發和運營,在上班之外,他還搭建了一個個人事業,就是結合AI技術承接一些小項目。目前這項個人事業的收入已經超出主業了。
一開始,泛函只是喜歡研究各種提高效率的工具,AI興起后,他又成為了公司最懂AI的人,老板邀請他給大家做了一場分享,結果陸續開始有人邀請他分享,然后是付費講課,到現在他憑借自己主職工作的客戶資源優勢,來為自己拓展了更多賺錢的機會。
這種“經驗差”其實來自于泛函的個人愛好,只不過他的愛好屬于技能型,最終成為自己個人事業的基本盤。
3)經歷類經驗差:裸辭博主
魯細細在裸辭之前,是字節跳動的內容運營。她選擇辭職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自己的業務部門沒有收益,另一方面是工作的無意義感,非常內耗。裸辭半年后粉絲5W+。
她的變現主要2個部分,一塊是接廣告;另一塊是提供咨詢服務。
其實魯細細是在利用2種經歷變現,一種是把自己裸辭的心得體會和生活經歷分享出來,獲取粉絲和商單;另一種是經歷了做自媒體賬號的過程后,直接提供咨詢服務。
其實經驗差的種類非常多,這是每個人身上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去找到那個顯性的經驗,比如技能類;也可以去發掘隱性的經驗,比如天賦類;也可以去創造它,比如經歷類……
所以,這件事普通人都能做,你不需要花錢去重新學一個,因為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有。
我們采訪了1000個靠經驗差變現的個人事業者,也在帶2500多個學員去探索、去創造。
利用經驗差來做自己的小生意,可以減少很多行動卡點:
第一,幾乎沒有金錢投入
我們聽了太多人在抱怨,“不想上班、上班賺的太少,又沒錢創業,到底要怎么多賺點錢?”
其實我們可以很簡單的來理解下“經驗差個人事業”這件事。
以往傳統創業的方式,有兩大類,一類是實業;一類是服務。
實業,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因為涉及到大量的資金投入,哪怕你就是擺個地攤、開個小店,都需要租金、產品制作費用。
但是服務類,提供的是“策略”、“思路”、“創意”、“體力”……
所以,“乙方公司”成為了普通人最好的切入口。
但現在,服務創業的門檻又被鋸掉一塊,你不需要投入那么多資金,甚至不需要合伙人和員工,1個人就能啟動。
幾乎沒有成本投入,唯一的成本就是時間和精力。
第二,完全有能力交付
乙方服務公司需要提案、需要比稿……
你不需要,因為這種生意的規則由你自己來定,你也不需要熬到頭禿去想方案。
因為在你擅長的領域沒有人比你更有優勢;在做自己這件事上,也沒有人比你更擅長。
你不會被創業打擊到失去自信,終日焦慮。
因為你的成本幾乎為0,你的賽道里,你就是頭部。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個思路太小眾了,我都怕賣不出去。
朋友,你在如何定義賣不賣的出去呢?
產品是否能賣出去,由買它的人來決定。
你還在猶豫的時候,呼倫貝爾草原的空氣罐頭已經賣出去了;成本低廉的明星小卡成了奢侈品;專門賣八卦的社群賣到爆;專門傾聽的1年賺了40萬……
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只有不會運作的人。
賽道大,人多內卷,競爭大,你害怕;賽道小,就自己,你害怕。
喂到嘴邊的飯,也得自己嚼。
天底下沒有硬塞給你的錢,在還能窺見一點趨勢的時候,主動去做,就能改變命運。
在只要“行動”就有可能性的時候,你唯一風險,也不過是行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