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變強,氣質就變了

人一旦變強,氣質就變了

1、世俗的智慧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指出別人的問題。于是我們一般很難得到有真見地且能讓我們成長的意見。但通過工作成果獲得反饋并迭代改進,可以讓我們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而保持誠實是提升自己的開始。
我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想要成長的潛意識,所以哪里有問題,就把哪里的問題解決了,而不要裝作看不見。
2、當你想讓自己快樂的時候,要想想你選擇哪種痛苦作為襯托。如果要選擇一種痛苦,最好是主動選擇的成長歷練式的痛苦,而不是被迫無奈的犯錯挨打式的痛苦。
畢竟經歷前者還能收獲成長,后者更像是為犯錯付出了代價,是凈虧損。比如吃學習的苦,其實是一種自律的苦,是自我管理的苦,是提出更高要求的苦,是追求進步的苦,最終你會收獲巨大的甜。
我覺得一個人這一生吃的苦,也許是恒定的,那么不妨格局大一些,主動去找一點苦來吃,而且是那種對自己長期成長有很大幫助的高質量的苦。
因為如果我們不主動找一些「學習的苦」,那么「生活的苦」就會主動來找我們。
3、我們應該用一生的時間,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學習這些領域里有什么樣的邏輯、什么樣的思維模式,然后借鑒這些模式,并應用到自己的行業里,這樣才能博采眾長,吸收各行業最聰明大腦的認知。
4、越是困難的事情,越要花時間去做,一旦做好,競爭優勢就更大,形成的壁壘也越牢固。越是容易的事情,越能很快獲得,但是誰都能很快獲得了,相對優勢也就越小。
5、表達誠意最好的方式是不顯山露水地做事情。付出者的核心優勢就是,付出且不在意回饋。
付出帶給人最大的愉悅其實是給予的快樂,而不是因為給予得到的回報。而且當你持續給予后,就會發現,回報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這種回報不是出于功利心,而是你真誠地愿意做一些事情。
6、世間有很多智慧,并不是一聽就懂、一看就會,而這些才是需要花時間精耕細作、提升和領悟的地方。
比如有人一輩子不學習,僅憑自己的直覺是無法寫出一部《資本論》的,這就像讓猩猩敲鍵盤,一百年也敲不出一部《莎士比亞作品集》。
世間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想法,每個人的想法有可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并愿意為之付出代價,只有付出代價才會讓人產生刻骨銘心的記憶。
7、在學校里做題,只要搞定由書本上的知識點串聯而成的問題就好,但是一旦進入真實的生活,問題會變得立體,比如:
要進入什么行業,抓住什么機會,與誰合作,采取什么策略,結識什么樣的人……這些問題,會比試卷上的問題更復雜、更有挑戰性,而回答得好也能帶來更多的回饋。
8、時代持續在變,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變化。而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對于已經學會的東西,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學會的這個技術、方法、理論或模型,在什么時候是不能用的?在什么時候會失效?
只有當知道一種方法在什么時候不能用時,我們才算真正掌握了它。而意識到不能用的場景,就是在尋找這種方法的邊界。當明白了邊界在哪里,我們就不會盲目套用了。
就像要把一個螺絲擰開,可以用螺絲刀而非錘子;要把一個螺母裝牢,肯定要用扳手而不是起子。
只有搞清楚問題到底是什么,再采用相應的工具去解決就會事半功倍。也不要過于沉迷方法論,而是要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審時度勢地解決問題。
9、一個持續學習、持續進步的人,最終會散發出閃耀的光芒,除非你完全不成長、完全不進步、完全不學習。而我們要做好的心理準備是,當我們開始持續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時,終將站在舞臺中央,終將影響他人。
10、輕輕松松不好嗎?我想說,輕松也分很多種,有躺平的輕松,也有高處的輕松。
當已經習慣于做事有所投入,能從任何環境里吸收營養,長此以往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容易獲得更多的好機會,得到更多的幫助,認識更多有趣的朋友。
很多人總感覺世界與自己無關,認為自己是逆來順受的人,無法干預和影響環境。其實如果認真一些,真誠行動愿意表達,敢于爭取,很多事情的發展會超出自己的預料。
對于持續學習者,終究會對某個群體產生影響,并且終究要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以謀求理解與合作。除非你不打算成長,永遠蜷縮在舒適的角落里,否則你終將有要站出來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責任的時候。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30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