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排擠你,是因為他們害怕你

別人排擠你,是因為他們害怕你

被排擠的本質,是個體獨特性與群體秩序碰撞的必然代價。

排擠行為源于別人對你的「恐懼」,這種恐懼分兩種含義:一種是帶有嫉妒的恐懼;另一種是純粹的害怕。

人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會本能想通過“拉幫結派”的行為來孤立那個“危險源”。

在這里,我們排除掉那些損害群體利益,故意傷害他人的而遭到孤立的人,因為活該。

一個人,之所以被小團體“排擠、孤立”,可能是處于這幾種原因:

一、你給別人造成了“心理壓力”

你的存在就在無意中觸發了別人的焦慮,孤立你成了他們緩解自我懷疑的捷徑。

通過貶低他人轉移對自身不足的羞恥感,比如“你太努力,顯得我不上進”,打壓“威脅者”以維持自身地位,這種常見于職場、競爭性環境。

你因能力突出被同事冷落,實則是他們恐懼被你取代;

你因身材外貌被嘲諷,可能源于他人對自身形象的不安。

在職場,你加班優化方案,同事在背后笑你“奮斗逼”;

在校園,你拒絕幫人作弊,就被貼上“裝清高”的標簽;

甚至在親友群,你分享考證進度,收獲的是一句陰陽怪氣:“喲,學霸又來刺激我們了?”

他們怕你的優秀拆穿他們的懶惰;怕你的清醒動搖他們繼續沉淪;怕你的存在證明“活法不止一種”。

那些排擠你的人,正在用孤立你的方式完成一場集體催眠:“看啊,不正常的是她,我們才是對的。”

二、你的出現引發了“資源競爭”

心理學中有個“螃蟹效應”:一桶螃蟹,如果有一只試圖爬出去,那么其他螃蟹會拼命把它拽下來。

所以,大多數人面對“差異者”時,是極度恐慌的。

人際關系的基礎是“資源分配”,人們都傾向于去靠近那些能給他們提供價值(情緒、資源)的人,選擇疏遠“低性價比”的個體。

你被排擠,可能是別人為了爭奪注意力、情感支持或實際利益而發起的“隱性競爭”。

因為他們認為,你的出現會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

三、你進了跟自己不適配的環境

23歲的設計師M曾被整個部門孤立,就因為她拒絕抄襲別人的方案。

她說:“那半年我都一個人吃飯,但也是那半年,我的作品拿到了國際大獎。”

現在她已經做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笑著說:“感謝他們當年不帶我玩,否則我現在可能還在改第八十版山寨海報。”

你與當前環境所默認遵守的規則并不兼容,這其實無關對錯,只是環境與你不適配。

組織和團體為了維持運轉,會排斥難以“被同化”的個體,這是系統的生存模式。

假如你在本就不適配的情況下,也接受不了群體的價值觀、規模、要求……就無法存活,因為環境要求你服從與妥協。

惡意最大的排擠,不是不跟你說話,而是讓你誤以為“被討厭=失敗”。

但真相往往是:

當同事因你努力而冷嘲熱諷,說明這個環境的成長閾值太低;

當親戚因你未婚而指指點點,證明他們的人生早已失去可能性;

當同學因你獨來獨往而抱團嘲笑,恰好暴露了他們離開群體就無法獨立行走的脆弱。

猛獸獨行,牛羊才成群。

在被排擠的痛感里,你的生命正在發出拔節的脆響。

四、你被別人“殺雞儆猴”了

排擠是一種“隱性的權力操控”,目的就是逼迫你服從,剝奪你的話語權。

如果你是那個“格格不入”的人,他們就會通過孤立你的方式來警示他人服從,因為“孤立排擠”是成本最低的“懲罰”。

一個穩固的環境,會清理那些可能會“動搖權力結構”的人、打壓那些敢提出質疑的人。

他們不敢“馬虎”,寧可錯殺一萬,不肯放過一個,因為一旦開了口子,以后就很難收場。

那么,要怎樣來面對別人的“排擠”呢?

分享3條至暗時刻的突圍指南:

1)選擇性失明

鶴不是要立在雞群,而是要離開雞群。

不要再去尋找別人孤立你的蛛絲馬跡,然后浪費時間內耗。

被P掉的是合照,不是你的人生;別人朋友圈跳贊你,就請你跳過龍門;別人不跟你說話,請你跟好書做朋友……

當你不再把解釋自己當作義務,別人的評價就會失去重量。

2)反脆弱社交

主動靠近這2類人:一種是比你強的人,他們的格局容得下你的野心;另一種是真正溫和的人,他們的能量接得住你的脆弱。

3)培養成長思維

感謝同事甩鍋,讓我提前掌握了危機公關能力;

感謝同學造謠,讓我發現高質量的獨處比跟他們吃喝玩樂有價值;

感謝親戚打壓,讓我下定決心逃離小城,有了自己的人生事業。

你不需要火把,因為你自己就是光。

最后分享一段真實對話:

“老師,他們為什么總針對我?”

“你知道為什么廣場舞大媽會罵穿超短裙的女孩嗎?因為那裙子晃著的,是她們不敢再穿的青春。”

所有針對你的排擠,本質上都是你靈魂爆發的“能量沖”超出了某些人的接收頻率。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98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