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里有個朋友,之前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圖片[1]-你以為覺醒了?其實只是‘情緒收割’的下一個目標!](http://www.zzgyrme.cn/wp-content/uploads/2025/04/20250422132838388-image.png)
既然市面上90%的內容,都是奶嘴樂,讓人變傻,變蠢,變成容易被操控的工具;
那為什么還是有一些現實題材的劇,能火?
比如《狂x》《掃黑》這種社會性很強的劇集,難道不是和“收割人性”的邏輯,矛盾了嗎?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甚至正好相反——這才是收割人性的高段位手法。
低段位的收割,是給你喂奶嘴,讓你沉迷短視頻、搞笑段子、低智戀綜、洗腦爽劇。
這些確實就是“麻藥”,給底層情緒,找個出口。
但高段位的收割,是先讓你“感覺被看見”,再順勢賣給你一種認同、一種希望、一種情緒歸屬。
真正的高手不是哄你,而是刺你一刀,然后說:我懂你。
你以為“現實主義”是來拯救你的,其實它是來精準綁定你的情緒,重新喚起你對這個社會的“信仰幻覺”。
為什么“奶嘴樂”泛濫?因為收割效率高、門檻低、成本小、回報快。
平臺不會做虧本的生意,他們知道普通人苦、累、焦慮。
怎么解決?不是真的去改變生活,而是給你一個出口。
你下班后身心俱疲,來不及思考,短視頻兩三分鐘一個爽點,完全不需要腦子,這就是信息時代的“精神止疼片”。
你覺得是放松,其實是被精準投喂。就像養豬場按時喂飼料,豬還以為自己每天都過得挺幸福。
那么,為什么有些現實題材劇還能火?
因為大眾已經吃膩了奶嘴,有時候要來點“真貨”。
但這個“真”,也是包裝過的,它不是為了解放你,而是為了繼續占據你。
比如你看到《人x間》,你會感動、會流淚、會說“終于有人懂我了”。
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部劇真的改變你什么了嗎?沒有,只是在給你一種被理解的幻覺。
而在你“被理解”的那一刻,你就放下了抵抗,開始認同這個講故事的人,開始接受他,后續要灌輸給你的價值觀。
這就像賣保健品的,先給你講苦難人生,講失眠、講焦慮,讓你覺得他懂你,最后來一句:你吃這個就好。
一套流程下來,邏輯對不對,根本不重要,情緒通了,錢就到位了。
所以這些“現實劇”,不是奶嘴樂的對立面,而是奶嘴樂的“升級版本”,是更有技巧的情緒控制器。
再高明的商業模型,本質上還是在賣情緒、賣欲望、賣投射。
比如奢侈品賣的是“身份焦慮”,教育培訓賣的是“階層焦慮”,保健品賣的是“死亡焦慮”;房子賣的是“穩定焦慮”。
這就是人性最原始的樣子。
所有流行爆款的底層邏輯,也是情緒共振。
只要你有情緒,它就有對應內容。你有需求,就有針對的腳本。
那么,真正讓人“甘心被收割”的群體是誰?
不是最底層的那批人,而是開始覺醒、但還沒掌握反抗力的那批人。
這批人有情緒、有憤怒、有不甘,他們會罵現實、罵不公,但又找不到真正的出口。
平臺就給你一個出口樣板:拍一部揭露社會問題的劇,讓你有種“看透了一切”的快感,然后把你再安穩地送回崗位。
你以為你覺醒了,其實只是情緒釋放了。你以為獲得認知了,其實只是陷入了“虛假思考”的幻覺中。
真正的認知覺醒,是能讓你換掉系統,不是讓你更舒服地接受系統。
那么,現實題材劇為何還能火?因為情緒爆點在變。
奶嘴樂能收割的那批人,已經被割完了,收得太多都爛了。
平臺要開新賽道,于是他們瞄準了下一批目標:有思考欲望、但無行動力的年輕人。
他們不怕你思考,怕你行動。
所以干脆給你提供一個“讓你覺得自己在思考”的平臺,但思考永遠停留在劇本、角色、社會投射、鍵盤討論這一級。
一邊讓你有代入感,一邊牢牢讓你待在原地。
說白了,有些劇不是來幫你覺醒的,是來收割“正在覺醒的你”的。
最后說句扎心的話:所有內容產業的盡頭,絕不是娛樂和信息,而是情緒操控和價值分配。
當你能被某種內容感動,就說明,你還沒徹底跳出這個系統。
真正不被收割的人,不是情緒麻木,而是能看懂套路,不讓情緒輕易上頭,哪怕心動,也知道何時止損。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能選什么劇看,而是你能看清一切套路之后,依然能做出理性、不被操控的選擇。
這才是下一階段的核心能力。
當然,如果你處在“收割”的一面,能安撫別人的需求,讓別人的情緒,得到心甘情愿的滿足,就談不上收割。
有人喜歡沉溺虛擬、逃避現實,就有人負責畫餅。
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也算是“雙向奔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