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意,無論多小。
因為我們正在從“刻板經濟”,走向“概念經濟”的時代。
? 什么是刻板時代?
在“刻板經濟”時代中,我們追求“集體勞動成果”,強調合作、資源整合的重要性,忽視了個體的差異化,和個體價值。
所以,很多朋友會不喜歡上班,覺得自己每天都是在為了“老板的夢想”而努力。
“刻板思維”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經濟發展,但卻有自己的“極限”,這個“極限”就是基于“刻板”而產生的。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10歲的時候,每天可以搬10塊磚,20歲的時候,每天可以搬100塊,30歲的時候可以搬1000塊,但是我們很難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加量了,因為體力的限制,這個勞動產出量不可能持續增加下去。
這個例子中的刻板思維就是:只要我努力,就會越干越多,一切就會越來越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以前的打工人覺得:“只要我干得多,我就賺得多”
研究高科技智能人會覺得:“只要科技越發達,能干的事就越多”
有些專家會覺得:“只要勞動力越多,經濟就越好”
但是 ,現實是,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真正實現,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想要的生活。
這就好比,我們告訴所有人:分數是唯一的標準、高考是唯一的出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編制考公才是鐵飯碗、找個好工作然后結婚生娃……
好了,你去活吧,你一定會好的。
我們不能把同一條路,交給所有人去走。
雖然這樣一來,走這條路的人數會大大增加,成功的人數會增加,但代價是:絕大部分人都在陪跑、做炮灰。
因為人跟人是不同的。但可悲的是,在“刻板的教育”下,大眾的思維已經很難被改變。
? 什么是概念時代?
在“概念經濟時代”,我們強調“個體經濟”,注重“個體創造的價值”。
Steven·Pinker說:知識不再是力量,擁有高智商不如擁有高情商。在概念時代,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正從生活的邊緣走向生活的中心。生活的意義,是一種新的財富。
他說,概念時代的主角,是創造者和共情者,其特征是擅長右腦思考。
比如,社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我們會看到草原的牧民,成為網紅,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外賣小哥苦練英語,逆襲翻身;二胎失業寶媽,成為帶貨主播;做焊接的帥哥、炒餅的小哥、淄博燒烤的大爺……陸續走紅。
而這些新個體的崛起,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創造生活。
想要在未來時代活得更好,就必須具備“高概念能力”和“高感性能力”。
高概念能力包括:創造藝術美和情感美,辨析各種模式,發現各種機會,創造令人滿意的故事,以及將看似無關的觀點組合成某種新觀點。
高感性能力包括:理解他人,了解人際交往的微妙,找到自己的快樂并感染他人,以及打破常規,探尋生活的目標和意義。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自己的生意,無論多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在“概念時代”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那么,該如何做一個自己的小生意呢?
第一,梳理你的“經驗差”
其實我們天生就具備“賺錢的能力”,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原來這樣也能賺到錢啊?”
原因在于,我們總是把“賺錢”想得太大、太難。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認為,想賺錢,就必須踩中“大多數人”的“大需求”,這樣一來就勢必會讓人覺得,賺錢太難了,因為競爭者變得更多、起步變得更難、成本更是無法承受。
但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不是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億萬富豪,也不需要讓公司上市,只是想要1個人做一個能持續獲得收益的小生意,那為什么不可以“盯緊小需求”,積攢屬于自己的1000個鐵桿粉絲呢?
這個“小需求”就可以從你的“經驗差”開始。
你一定在很多方面,都有比周圍人更好的天賦、優勢、技能、經驗……
不需要很大,哪怕只是你會說話、會搞人際關系、會某個技能、懂某個行業、了解某個事物……
你都能找到跟你匹配的那部分目標受眾,他們就需要會說話、會搞關系、學技能、懂行業……
第二,加入一些小創意
當然,在你梳理完自己的“經驗差”之后,不能就這么赤裸裸的搬上臺面去“售賣”。
比如,你擅長學習,但是你不能一拍腦袋就直接告訴大家「我能教你學習」。
你能教哪些人?學習什么?以怎樣的方式?
我想這三個問題,是目標客戶的疑問,同時也是你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你還需要從中添加一些“小巧思”、“小創意”,讓整個產品看起來更有人情味、更有吸引力。
比如,你的經驗差是“看書多”,那你就得告訴大家,為什么別人需要這個經驗差。
是想要組建讀書社群,培養閱讀的習慣?
還是帶領大家閱讀,獲得超值的閱讀體驗?
再或者是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做定制化的書單推薦?
……
你可以圍繞自己的經驗差,做沒有限制的腦暴。
第三,做最小可行MVP
千萬不要等自己想清楚了之后再做,你一定要在自己目前的朋友圈子內做一次小范圍的測試。
不要期待這次測試一定要有“全網爆火”的預期,你的目標只有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簡單的做個海報、準備一篇文章,或者視頻,都可以,這主要取決于你擅長做哪個,哪個對你來說最簡單。
然后在你的朋友圈、小紅書、抖音等渠道進行發布,召集想要參與的網友。
如果你對“收費”這件事有卡點,那么可以采取“隨喜”的方式。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個渠道發布信息,如果沒有人回你,或者很少人回你,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這件事,你到目前為止,只做了1次。
然后你需要按照自己對產品的設想和流程來進行測試,收集大家的反饋,同時也需要關注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心情。
大家對這個產品的反饋是怎樣的?決定了后續產品的方向。
你是否喜歡做這件事?決定了你是否還愿意繼續優化迭代測試,直至成功。
最后,想跟大家說,做個人事業,一定是未來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