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讓無數窮人瘋狂,然后再收割他們

最近不是鷹醬和兔子博弈,鷹醬失敗,然后我們的市場開始開閘放水。

無數的窮人聞聲而動,以為抓到了救命稻草,把自己的身家砸進去做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可惜一旦夢醒了,就該墜入深淵了。

這個社會有無數的風口和機遇,會讓無數窮人瘋狂,然后等他們一上頭,狠狠地收割他們。

為什么窮人會瘋狂,然后被收割?

魯迅先生的《爬與撞》就體現了這一點。

社會底層人的出路有兩條路。

能在今天的社會走出來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卷王,一種是野路子。

卷王不用說,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他們從小是狀元,身兼各類組織領導,學習各國語言,精力充沛卻不知疲倦。

他們也腦洞大開,敢想敢干不怕臟手,外加沖勁十足。

所以他們能夠獲取更優質的資源。

另外一種是野路子:見不得人的手段實現發財的暴富夢。

那些敢于割韭菜的大V導師,各種出奇招的自媒體網紅。

一口一個家人們,殊不知家人們和家人僅僅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他們通過這些野路子,從人性之惡與揮產之軀殺出了條條血路。

而這兩種道路,魯迅先生早在上一個時代就用一文《爬與狀》寫透了。

魯迅的筆寫的是舊社會的殘忍和無奈。

對比一下今日魯迅先生的文字是否過時,就請各位自行評價了。

對這兩種現象,魯迅先生說這是舊社會自古有的習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例如從小考童生,長大考狀元。

窮人總是要爬地往上爬,爭取爬到富翁的地位。

奴隸也是要往上爬的,爭取爬到主人的地位。

但有趣的是,雖然爬得上的人少,然而個個以為那爬得上的人正是他自己。

只有給到這虛假的希望,大家才能安分去耕田種地,去撿大糞。

如今耕田種地,換成了用996的加班勞動去換房子和車子。

對著苦惱的命運,和自然奮斗,拼命地爬爬爬。

但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條,必然是十分擁擠的。

老實的人照著章程一步步規規矩矩的爬。

而聰明人就開始用手推,把別人推開,推倒,踏在腳底下,踹著他們的肩膀和頭頂爬上去了。

大多數人卻還只是爬,認定自己的冤家不在上面。

真正的問題在百姓的位置太低,看不到高處。

所以他們埋怨的不是修建這條天梯的人,而是埋怨在旁邊那些一同在爬的人,擠占了他們的位置。

所以大家大都忍耐著一切,想一步步地爬上去,又被擠下來,擠下來又爬上去,無休無止。

爬上去太辛苦了,怎么辦呢?

有的人就黑化了,有人在你的背后說:撞吧。

一個個發麻的腿還在抖著,就撞了過去。

這比爬要輕松得多,手不必用力。

撞得好,就是50萬元大洋,錢權色,樣樣都有,一招改變命運,

撞不好,只不過跌下一層,但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原本就是伏在地上的,更何況有些人不過撞著玩罷了,根本就不怕摔的。

爬一爬,卷一卷,撞一撞,搏一搏。

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看技術,看物質,我們真的改變了很多,看思想,看觀念。

我自己覺得魯迅先生依舊是那個魯迅,下筆一針見血,開口殘忍。

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在他的時代學醫救不了國人。

在今天的時代,學醫主要可以考編制,可以救個人。

《爬和撞》寫盡了底層普通人的辛酸。

為什么如今很多普通人既年輕又年老?

今天社會的怪現象,變老的心態提前了。

20歲在過去已經是學徒畢業,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組建自己的家庭。

20歲在今天,大學依然在讀,事業模模糊糊,婚姻無從提起。

甚至到了30歲,依然如此。

按道理,如果我們并沒開始這些社會化的活動,我們應該覺得自己年輕,充滿激情,青春洋溢。

但為何現在還沒社會化?心態已老?

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選手,焦慮就像海浪一樣,會不停沖刷我們已經卷得夠大的頭腦。

從小讀書考學是按照長輩的指導,仿佛有一扇大門,有一條通路,你跨過了那個門檻,就正式步入了社會。

這個想象的社會化過程不是積累的,而是突變的。

就像在校時不能戀愛,而工作后應當立馬成家,就像讀書時應當專心書本。

和朋友交際而進入職場,你就應當學會變通,左右逢源,八面玲瓏。

自我的社會化變成了翻牌一樣簡單的行動,想象出一扇大門,通過后就自動參與。

這扇大門也許是一個211學校,也許是一張金融或計算機的專業文憑。

也許是一個好的工作offer,也許是考公上岸的證明。

甚至是個結婚證書,但這樣的社會化過程終究是虛擬的空中樓閣。

我們缺乏對自我的探索,也缺乏對社會的認知,如同在一個沒有打好的地基上生活。

我們在本該探索社會的階段,選擇了一條屏蔽社會的路徑。

你的外部生活畫了一條線,只顧著沿著直線行走,沒有越線去廣闊的世界冒險。

你的內部心靈畫了一個圈,封鎖了你思維的邊界,也丟失了自我想象力的無限。

很多年輕人終于進入大學,發現了專業與自我興趣的隔閡。

求職階段發現的知識與社會需求的錯配,進入職場發現生活狀態與自我理想的差距。

拿了五險一金數年,終究發現時間慢慢的坍塌。

你建構的社會化方向與自我并不匹配,但你敢于越線冒險,敢于跨出生活的圈嗎?

你不敢,因為下一張社會通行證的考題已經到來,你還來不及思考大學專業。

以致我的興趣就業的窄門就給現實抽了耳光。

你正思考工作的意義與理想的生活,裁員的危機就給你敲響了警鐘。

你有你要維持的生活,也就有你無法驅走的懦弱。

或許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宿命。

因為你從小被他人審視,就缺少了自我審視的探索,不知道自己是誰。

當一路被社會的標準所要求,內心的自我就無法建立,只能隨大流。

但隨大流的狀態有的時候說不出哪里不對,只得說處處不對。

年輕時缺乏自由探索,在正欲探索之時,又面臨生活的危機,如履薄冰。

大家40歲以前都很害怕自己做錯選擇,創業失敗。

可以說,我們既年老又年輕。

所以很多人有了第三條路:

大家不爬了,不撞了,安安心心在山頂躺好了,可悲又可嘆。

希望這代人的未來都能好一點吧!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53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