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多讀書?
董Y輝在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句話,他說:
讀書可以使我們通人性。
能使我們有更大的理解能力,更大的包容能力。
能讓我們理解每一個人的苦,于是我們就會有更大的精神接受力。
但分享哥認為,讀書讓我們通人性,更重要的是多讀社會這本書,而不是書店的那些書。
只有多讀社會這本書,你才能通人性,你才能明白:
一、人并不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動物。
古話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其實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相信很多讀者也認為人一定是趨利避害的,但真相卻是,人性不是追求利益,而是追求快樂。
所以很多明明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我們卻并不喜歡做。
比如看各種思想深厚的演講和紀錄片、學習各種專業的事情、堅持鍛煉身體、早睡早起等等。
這些事明明對我們很有利的,但我們偏偏不愿意去做,為什么?
因為做這些事的時候并沒有那么快樂,甚至還很痛苦。
因為人性也不是在逃避害,而是逃避痛苦。
因為在現實中,很多對我長遠而言非常有害的東西,我們不僅不逃避,反而是趨之若鶩,比如熬夜、暴飲暴食、沉迷于游戲、煙酒上癮等等。
很多人明明知道這些東西對自己有害,但還是樂此不疲。
這個時候,你才明白,其實我們人不是在規避有害的東西,而是在逃避那些讓自己感到痛苦的東西。
二、人性的本質是灰度的。
根本就沒有什么人性本善,也沒有什么人性本惡。
這是儒家和法家向我們每個人傳遞了2000年的謊言。
真實的人性是黑白相間,是灰色的,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具有天使的光明面和魔鬼的陰暗面。
一個人可以在某些時候表現得極度善良,也可以在某個時刻極度邪惡。
就好像在寫作這件事上,這么多年來分享哥深有體會。
沒有永遠喜歡你的讀者,有些讀者可能會今天因為你的某一篇文章說中他的心聲而為你歡呼喝彩,更有可能明天因為你某句話玻璃心而對你破口大罵。
盛世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亂世時毫無底線,互相傷害的其實是同一群人。
一個人是邪惡還是善良,是自私自利還是鐵肩擔重任,除了自身覺悟之外,更多取決于社會現實的博弈環境。
三、相信感覺的人常常被認為很膚淺,可真相是人就是一種感覺的動物。
最能驅動人的就是他們身上體會到的感覺,感覺的背后是生理激素。
比如很多人達成目標后感到很快樂,卻不知這是多巴胺在分泌。
讓一個人在扮演某個社會角色時充滿干勁和激情的,正是血清素的緣故。
而能夠讓我們忍受無聊和痛苦,一直堅持運動或學習的是內啡肽。
讓我們心生憐憫和慈悲的是催產素。
讓我們產生沖動的是腎上腺素,讓我們對異性迷之向往的是荷爾蒙。
我們一系列的行為的背后都是感覺在推動的,所以感覺并不膚淺,它甚至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人性。
誰能駕馭自己的感覺,控制自己的感覺,誰就能成為人中龍鳳。
分享哥再說一句非常值錢的話:誰能利用人的感覺,挑撥別人的感覺,誰就能賺到金錢。
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那些十萬閱讀以上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利用了人的感覺,挑撥了別人的感覺,讓別人開心、讓別人傷心,讓別人沖動憤怒。
四、人性有時看起來比較丑陋,其中的罪魁禍首正是我們的生物反饋機制。
我們都追求正反饋的快樂,逃避負反饋的痛苦,
所以才會喜新厭舊,捧高踩低,愛占小便宜,貪得無厭,容易被別人預期管理、操縱心理等等。
喜新厭舊,是因為我們對早就記錄在自己腦海中的東西失去了興奮感。
一首歌聽久了,一道菜吃久了,與一個人相處久了,我們就會失去原先的那種欣喜感和美感。
取而代之的是乏味和厭倦,這就是審美疲勞和結婚后七年之癢的的根源。
捧高踩低的人,自己內心就是認同高厭惡低。
當他們內心形成了這樣一套價值標準之后,他們就會投射在別人身上。
哪怕捧高踩低并不能給他們帶來實際的好處,但是他們還是會那樣做。
因為他們這種價值觀已經深入骨髓了,所以就會不自覺的外化出來。
喜歡占便宜是因為每當我們獲得一個原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時,預期會被壓得比較低。
而當獲得這個東西時,結果和預期的差值就會比較大,我們的興奮值會更高。
就像曹操為什么喜歡別人的老婆,那是因為擁有別人老婆時,他會有一種占便宜的感覺。
以他當時的權勢,要什么美女得不到,他曹某人主要是喜歡那種占便宜的感覺。
占便宜心理也經常被商家拿捏。消費者不是喜歡占便宜的感覺嗎?
總想在商家那里多拿點小禮物,能多壓低一點價格,他們就會開心一整天。
于是商家的營銷就干脆給你點小便宜占,還會配合消費者把戲演得很逼真,讓他們真有一種占到便宜的感覺。
你以為占到了便宜,殊不知后面會有一大堆捆綁消費等著你。
相反,那些明碼標價很貴的東西,往往不會有捆綁消費、二次收費。
人類貪婪的根源是因為我們每一個時刻的快樂都源自于預期和結果的差值。
這就是人性的公式,結果等于預期。
我們僅僅是感到滿意,只有下一次獲得的獎勵總是比上一次更高時,我們才會感到更加的興奮。
為了維持這種興奮,于是人們得到時還想要更多,于是就表現出來的就一種貪婪的狀態。
五、人并沒有什么單純的本性
古人常說本性難移,可真相是人并沒有什么單純的本性。
人性是復雜的,每個人都是由三種底色拼湊出來的,他們分別是動物屬性、社會屬性和神性。
其中動物屬性賦予我們各種吃喝拉撒睡、飲食男女等生理本能的欲望。
社會屬性讓人們產生兩種傾向。
第一,讓我們成為圈子的動物。
我們都喜歡找自己的組織或部落,找到專屬于自己的朋友圈。
比如很多人拼命想擠進去上流圈子,跨越階層去成為人上人,不然就不會有那人情世故的文章出現了。
第二,我們成為要面子的動物。
你看大家買房買車,吃床住行用各種高檔品牌,不一定是高檔的真的質量更好,但一定是因為高檔的更有面。
而我們起早貪黑,嘔心瀝血,不辭辛勞,追求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甚至是族譜單開一頁,這是為了什么?
無非還是別人對自我自尊的認同而已,大白話就要臉要面子。
不只是女人慕強,男人也慕強。
女人慕強是因為基因里面有這道程序,他們愿意給強者更高匹配權。
男性慕強不僅僅是因為原始部落里訓練出來的服從性。
更是因為強者能影響資源的流向,影響機會的分配,影響自身的利益。
多讀多聽多看這本書,你會對人性有不一樣的見解,更愿意靠近強者,學習強者,最后成為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