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那種看上去認知很高,但日子依然過得不好的人嗎?
你身邊有那種什么項目都能聊個一二三,但卻什么項目都沒做成過的人嗎?
或者說,你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就是我理解的「高認知窮人」。
我相信,沒有人愿意成為高認知窮人。
但,如果真的要避免成為高認知窮人,你需要的可不僅僅是幾句口號和意愿,你得搞清楚:
為什么會有高認知窮人的存在?
如何避免成為高認知窮人?
什么是高認知窮人
高認知,窮人,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是不是看起來很矛盾?
明明認知都很高了,為什么還會窮呢?
是因為生不逢時?還是因為懷才不遇?還是?
我的理解,是高認知窮人只是自以為 很高,實際上并不高。
劃重點:「自以為」vs「實際上」
也就是說:所謂的自己有高認知,只是錯覺。
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
加了個搞錢相關的社群,看了幾篇搞錢相關的帖子,就以為自己在搞錢這塊認知很高了的人
未經驗證就非常篤定地相信大 v 給出的觀點,甚至覺得自己認知也跟著高了起來,經常大段大段的引用大 v 的觀點,以「xxx 說 xxx」的方式來教育他人的人
總結一下:
「高認知窮人,只是實際上認知不高,卻誤以為自己認知很高的人」
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產生呢?
因為大部分人對認知高低的評估,更多是依靠主觀的「我覺得」,而不是依靠一個明確的標準。
所以,為了避免對自己的認知高低產生錯覺,我們需要為認知高低給出一個客觀的判斷標準。
那判斷認知高低的標準是什么呢?
在展開來聊之前,大家不妨先和我一起,感受一下下述場景。
在經歷了大量的實踐后,我對「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的認知更加完整和準確,踐行能力也有越來越強,我也越來越能享受到「專注」帶來的成果
- 小學時期,我在書上學到了一句話,叫:一心不可二用。我深以為然,并以為自己已經懂得了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于是到處傳播「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
- 走出社會后,我發現:
- 我會害怕自己如果真的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會錯過什么關鍵的機會
- 我會擔心自己選擇要專注的那件事情,會不會不適合我,會不會不長期,會不會走不通
- 我發現很多有結果的人,看上去也是能同時搞定很多事情
- ……
- 于是,我逐步領悟我們并不是在所有時候都不能一心二用,這個道理有適合和不適合的場景。在實踐這個道理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掌握。
認知是拿來用的,實踐是印證你對認知的掌握程度的最佳手段,實踐結果則是衡量你對認知的掌握程度的唯一標準。
大部分高認知窮人產生錯覺的原因就是:他們在第一階段的時候,也就是在僅僅是看到并認可某句話時,就誤以為自己掌握了認知。
而這樣的認知,往往是經受不起實踐的檢驗的,于是,結果自然就是「窮」。
「窮」的結果,反應出來的恰恰是「認知不夠」,或者說「認知低」。
那,如何避免成為所謂的高認知窮人呢?
答案其實已經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去踐行你的認知,并在踐行中完善、修正、提高你的認知。
如果結果是不好的:
千萬別覺得是自己懷才不遇,也別覺得自己生不逢時,不符合當前世界客觀現狀的認知,都是過時的認知,都是垃圾認知,都是低認知
原因要么是你對認知的理解不完整、不準確、不透徹,要么是你的踐行能力不足
不好的結果,往往是你完善、修正、提高認知的起點。
你認同「不要做高認知窮人的認知」嗎?
如果你現在的感覺是認同的,那么請問,現在的你,覺得自己真的具備了「別做高認知窮人」這個認知了嗎?
如果你理解了今天文章的內容,你會發現:這個問題,你和我都沒有答案。
要得到答案,必須去實踐,讓實踐來檢驗。
那怎么實踐呢?
這個思考題留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