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失敗,世界上一個愛我的人都沒有”。
這是昨天在知識星球里我收到的一條私信,她還講了一大堆自己這幾年的遭遇。
我是這樣看的,如果真的沒人愛你,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可以自己愛自己。
畢竟,別人的愛都是有附加條件的,而且一般都會有保質期(包括親情)。
年齡越大,越會意識到,“別人的愛”沒那么重要。
父母愛不愛你不重要,親人愛不愛你不重要,配偶愛不愛你不重要,孩子愛不愛你不重要。
你渴望他們的愛嗎?如果渴望,那你就被困住了。
記住,人都有自愛的潛能,只不過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激發出來而已。
之前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一位有經驗的消防員在培訓新人時說: “遇到想要自殺的人,千萬不要提他的父母,因為他的父母很可能就是他想要自殺的原因。”
換句話說,很多抑郁、輕生的人,可不是因為缺愛,而是因為向他襲來的“愛”太沉重,而且是帶著毒箭的。
大家不要覺得我在胡說,很多世俗意義上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比如你要聽話,你要懂事,等等。
總有人喜歡在評論區跟我說:父母的愛對孩子是無私的。
我想說,在有些特定環境里,父母的愛并是不純粹的,里面還摻雜著怨恨、不滿、懷疑、利用、嫌棄……
如果父母無法承認這些情感的存在,那他們就會以愛之名對孩子為所欲為。
在某些家庭里,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子女享受快樂,因為他們會覺得非常不舒服。
他們認為子女時刻處于“吃苦”的狀態,才是人生該有的樣子。
如果你能從愛情、游戲、旅行、購物等事情中獲得快樂,他們一定會認為你是一個負能量的人,不懂事的人。
這可能源于他們從小到大接受的苦難教育,他們的人生信條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來。
在他們小的時候,接受這些信念本來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到了今天,他們仍然想把這些觀念傳遞給子女,那問題就大了。
父母向孩子訴苦的本質就是向孩子轉移痛苦,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因為孩子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應該背負起這些苦難,讓父母幸福。
他會幻想自己變強大,幫父母解決苦難,但現實是,他什么都做不了。然后他就會活在對父母的愧疚里,一輩子都很難真正地抬起頭來。
之前就有人發出過一個觀點:為什么只有我們這里總喜歡提“原生家庭”的問題?為什么發達國家就很少有人聊這個話題?
原因也很簡單,他們往上數三代,就已經開始富裕、文明、開放,以“享受快樂”為導向去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