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的標準只有一個

有錢人的標準只有一個

昨天有個粉絲私信我,說自己在二線城市有兩套房,一套小的無貸款,一套大的有貸款。
小房出租,大的自住,但是租金根本無法覆蓋掉月供。?????
然后他又講了很多自己的財務規劃,希望我能給個參考意見。?
在我看來,貸款分為兩種:為了撬動更大資源、更多機會而上的杠桿(比如十年前貸款買多套房);因為手里錢不夠而這兩年貸款買房。
后者的潛在危機,其實比赤貧狀態還要嚴重,跟“有錢人”也根本無緣。
不用說兩套了,即使你有3套、4套,也不是判斷“是否成為有錢人”的標準。
有錢人只有一個標準:充足且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無論你是做什么行業的,靠何種方式賺錢,到最后拼的還是現金流,因為日常的生活品質、生命體驗跟現金流的關系最大。
只要現金流不充足,那就跟有錢階層無緣。
如果你有很多套房,而且全部出租,每個月能產生幾萬塊的租金收入,那絕對算是有錢人。
這時候,房產不是重點,現金流才是重點。
如果光有房子,但是每個月并沒有幾萬塊錢的現金流可供自己隨意支配,那離有錢人還很遠。
如果是負債狀態,那就更要命了。
我在公眾號里經常說,發達國家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你去看一下,他們今天在購買房產時,最在意的是什么?
“租金收益率”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因素。
即使自住,不出租,也必須要衡量租金收益率,因為租金直接與收入、就業這些客觀因素掛鉤,完全是由市場決定的(但房價不是)。
國人之所以很少考慮這個因素,原因很簡單,長期以來大家默認的預期是:房價永遠漲。
所以,租金收益率根本就不重要,年化1%又如何?0.5%又如何?
無所謂的,房價上漲帶來的增值收入才重要。
但如果房價上漲預期一旦不再,那么房產的租金收益率就立刻凸顯出來了。
這時候,大家才會真正冷靜下來,客觀評估一個房子的價值,就像我在《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這篇文章里寫的那樣,回歸事物本來的樣子。
另外,很多人都以為首套房是剛需,實際上,房子、車子、婚姻、孩子都不是剛需,吃飽飯才是剛需。
繁榮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等到危機來臨時,所有人都會醒悟。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33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