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什么,能在10年后受益?

現在做什么,能在10年后受益?

之前在《“賺快錢”是窮人的唯一出路》這篇文章里,我提到了一個概念:減重、增收這類事情,必須得在短時間內出效果。

如果你打算“慢工出細活”,那么少了即時反饋的刺激,很快你就堅持不下去了。

以上是在“短周期”內迅速成長、與別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所在。

那么在“長周期”維度,如何能讓自己發生質的改變呢(不是量的改變)?

我拿英語、游泳、開車這3件小事來跟大家舉例子。

① 英語

如果你的視野是全世界,是整個地球,那么你至少得讓自己的英語水平達到“及格”水平。

而且這件事越早實現越好。

什么水平算是“及格”呢?你并不需要看懂外語資料,跟外國人熟練對話,甚至連菜單你都不需要認識。

因為以上這些東西,你都可以靠翻譯軟件或者用手比劃來完成。

但是有一些關鍵節點,你如果卡殼的話,那會非常尷尬。

比如,無論你入境任何一個國家,對方的海關工作人員都可能會用英語問你:你打算停留幾天?請出示一下回程機票。

再比如,你去超市買東西,結賬時對方很可能會用英語問你:需不需要袋子?需不需要小票?

我確實認識幾個一點英語都不會的朋友,他們也整天滿世界亂飛,一點都不膽怯。

但是我很清楚,當你能認識周邊環境的招牌和文字時,當你能聽懂周圍人在交流什么時,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

你會有很強的歸屬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當然,如果你能看懂國外的新聞報道、行業報道、專業論文,那就更好了,你獲取信息的渠道會遠遠超過同齡人。

反之,如果你英語不好,那么以上這些感覺你就都無法體驗到了,而人生就是一場場的體驗而已。

② 游泳

我學習游泳其實比較晚了,參加工作之后,有了空閑時間、有了閑錢之后才去學的。

會游泳之后,對我的改變還是很大的,主要是讓我多了很多有意思的感受和體驗,而且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我的安全感。

比如,你去熱帶國家旅行,稍微好一點的酒店都配有泳池,沒事的時候去游游泳,整個旅行體驗直接拉升。

再比如,偶爾坐船、偶爾潛水的話,會游泳也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坐過船的朋友應該都清楚,無論這艘船是大還是小,出于安全考慮,都會讓每位乘客穿上救生衣,以防遭遇不測,類似于汽車里的安全氣囊。

這些充氣設備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但是一旦出現事故,這些設備可能會救了你的命。

游泳也是如此,學會游泳之后,可能一年都游不了幾次,但是因為你掌握了這項生存技能,那么以后到了任何一個有水的場合,你的安全感都會比那些不會游泳的人多幾分。

會開車也是同理。

③ 開車

我雖然現在不開車了,但是我推薦所有的讀者朋友都要有自己的駕照,而且越早考出來越好。

最好是在大學里就把這件事給完成。

很多人在大城市生活,公共交通非常發達,其實根本沒必要開車,但是,會開車跟不會開車的人走在馬路上,他們的安全指數、安全感是不一樣的。

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預判”思維。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景:

當你在馬路的右側行走,前方十字路口遇到紅燈變綠,這時候你會怎么辦?大部分人都會左右看一下,沒有車輛行駛就會直接往前走。

但是,如果你有駕照,有駕駛經驗,你還會向左后方看一下,有沒有準備右轉的車輛,如果有的話,他很可能不會禮讓行人,而是直接加速右轉。

你如果直愣愣地往前走,司機雖然也不會撞你,但是急剎車也會嚇你一跳。

我在路口上見過不止一次,直行的路人被快速右轉的車輛逼停,而且還嚇一大跳,然后嘴里還在指責司機:我在走綠燈,你為什么不停車?

路人的潛臺詞是:我這邊是綠燈,該我往前走,你那邊是紅燈,你就不應該往右走。

我一看就知道這個家伙肯定不會開車。

會開車的人都知道,在很多情況下,右轉是不需要等綠燈的。

至于是否禮讓行人,那就要看司機的素質了。

據我觀察,只有極少數城市的司機會停下來禮讓行人,大部分司機在右轉時都想把路人逼停。

不光是走路,當你騎自行車、騎電動車時,如果你有汽車的駕駛經驗,你的安全系數也會大大提高。

因為你已經擁有了預判能力:前面的汽車、后面的汽車、側面的汽車發出了什么信號,你都能接收到,從而提前做好準備,防止事故的發生。

總之呢,如果你會說英語、會游泳、會開車,那么你看待這個世界會多3個視角,你的體驗會更豐富,安全感會更強。

很多技能,早學就比晚學強。

不要覺得35歲學英語已經晚了,如果你今天不學英語,那么5年之后,你會成為一個40歲、仍然不會說英語的中年人,你還會面臨同樣的猶豫和困境。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55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