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分享哥在公園散步的時候,聽到一個母親在訓斥她的孩子說:
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種田,去工地搬磚受苦受累!
那小孩子聽到這話都嚇哭了!
其實這種對話場景已經是社會常態,可以說是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觀念!
這種社會觀念不斷擴散就會造成一個結果:
社會價值觀正在崩塌,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受害者。
什么時候農民和工人成為了下等不體面的代名詞?
我們不是平等的嗎?職業不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嗎?
在以前那個年代,大家覺得當農民和工人應該是光榮的!
畢竟這是歷史以來第一次農民和工人真正當做主,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目標是消除城鄉差別,消除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當然,從結果上來說,這個并沒有成功,過程呢,也沒有想象的美好。
但是初心應該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甚至是難以超越的。
當時最著名的動作就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了。
當然,這個運動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城市的就業壓力。
把城市的待業青年輸送到農村去,但是從過程中還是讓社會進一步平等。
一方面呢,廣大的知識分子支援農村建設,減小了城鄉差距。
另一方面建立了一批工農兵大學,幫助工人等農民、軍人在業余時間能夠繼續學習理論知識。
好處就是使體力勞動者有不盲從、跟從的思考能力。
而腦力勞動者,也就是知識分子,有不脫離實際的動手能力。
從明面宣傳和規則來說,那個時代不論是官員、科學家、知識分子、工員、農民、軍人都是平等的。
但是,在實際的社會規則中,農民地位還是最低,工人倒數第二。
以上海舉例,在上山下鄉中,最悠閑的當然是不上山下鄉,最好能夠留在上海。
接著就是去當時的崇明、南匯農場,然后就是上海周邊的機場還有一些大型的農業基地。
倒數第二呢,就是去普通的農村,最差的就是去山區了。
其實這個分配過程并不公平!
一切過程的推進呢,都要靠給負責分配的人和工作人員托關系、送禮完成。
到了21世紀,農民和工業的地位除了在宏大敘述上還是主導地位。
而在真實的社會里,農民和工人已經被徹徹底底打入了社會最底層。
比如某些專家表里不一,明還說農民工人萬歲!
背地里呢就拿起棍棒,教育孩子不好好讀書就要下山種地,不好好讀書就要進廠當工人。
農民和工人逐漸變成了一個令人恐懼的身份,這種價值觀開始逐漸地影響著每一個人。
而且隨著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我們大多數人也潛移默化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
比如說看不起農民伯伯,看不起環衛工人,清潔工人,工廠工人等等。
大家清一色地向往辦公室工作,辦公室生活,說白了就是向往精英生活!
這種價值觀導致很多人本身能力不怎么樣,收入不怎么樣,但他骨子里看不起和他差不多的人,或者比他差的人!
無論是線上寫作,有流量的人看不起沒流量的人,文筆好的人看不起文筆差的人。
大家都向往著這些所謂的大V,覺得有流量的人,付費人數高的人一定是高人能人!
卻忽略了流量低的,付費人數少的也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寶藏博主存在!
還是線下生活,大家都在阿諛奉承有錢人,卻在瘋狂貶低身邊那些親近的普通人。
就好像《天道》里,大家都在吹噓丁元英、韓楚風的成就,卻骨子里看不起葉馮劉三人!
殊不知很多人一輩子其實是葉馮劉三人的真實對照!簡單來說就是一模一樣!
所以什么時候農民和工人成為了下等且不體面的代名詞?這種價值觀是什么時候開始形成的呢?
原來好像農民和工人從來就沒有體面過,最多也不過是工人對農民的內部鄙視而已。
要讓農民和工人體面平等,不是在道德敘述上捧殺他們,喊農民工人萬歲,而是大談他們的不體面。
這兩年呢,有一段農業相關的綜藝《種田吧》很火!
反正呢,我是第一次聽到“種田吧”三個字成為了綜藝名字,我就知道不簡單!
在我看來這是一場借著農民的名義,進行道德制高點的造星運動,尋求更多的流量。
至于真實的農民生活,好像都被這段光鮮亮麗的綜藝給掩蓋了。
在各種官方的贊揚和報道中,不知道的城里人還以為農民就是這樣的青春活力,歡聲笑語。
仿佛種田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以真正做過農民的視角來看,這就很搞笑,很無語。
農民呢,就是整個社會的最底層,甚至在這個工業化極度發達的社會,就是只能夠勉強溫飽。
所以我們需要直視一些社會問題,我們就是要大談特談農民的不好、不體面。
農民自己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怎么弄?
為什么看似便宜的380元的新農合不愿意交?
農民的孩子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樣公平的教育嗎?社會上的農民有資格賺一個社會的平均收入嗎?
工人也一樣,尤其是農民工!
為了挽救這種崩塌的價值觀,讓大多數人不再受害,真正正視自我,做好自己的事情。
只有大談不體面,才有人會去解決問題,才能真正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