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陷于底層習慣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陷于底層習慣

有沒有發現,廢掉一個人,總是悄無聲息的

我見過很多人,本來處于同一起跑線,但是幾年后,差別開始顯現出來。

有的還是職場螺絲釘,有的已經做高管了,為什么呢?

哲學家威廉·詹姆曾經說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習慣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

每個人下意識行為和習慣,會讓人一步步區分開來,好的習慣,會讓人持續前進,壞的習慣則會讓人一步步走進深淵。

反觀自己,如果有下面4種底層習慣,就要趕緊做出改變了。

1.沉迷于廉價的快感

很多人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是沉迷于“廉價的快感”。

明明知道一直做某些行為對自己沒有什么好處,還是樂此不疲地重復著。

什么是廉價的快感?

就是那些輕易獲得,沒有什么深度和價值的快樂,短暫虛假,稍縱即逝,讓我們的時間不知不覺過去。

比如刷短視頻,打游戲,瘋狂購物等行為,首先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則會繼續刺激你持續地重復這些行為,甚至上癮。

這就會讓你生理性地、持續性的沉迷其中,然后忘記掉你要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學習、運動、陪伴家人……

這些廉價的快感,看似免費,其實都在其他地方標好了價格,臃腫的身體,退化的思維,渙散的注意力……都在透支你的人生。

《皮囊》的作者蔡崇達,他早期在報社工作時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沒有去做一常見的娛樂活動。

而是不斷地去挖掘身邊人的故事,深入探究家鄉的文化與變遷,對自己的成長經歷進行深刻反思與剖析。

他堅持筆耕不輟,在狹小的出租屋里,在無數個夜晚,專注于創作。

最終他寫出了《皮囊》,成為了知名作家。

而與他起點相似的很多同行,依然在從事著普通的新聞采編工作。

羅翔老師說:

“低級的快樂來自放縱,高級的快樂來自克制。”

面對外界的誘惑和沖動時,你要保持理智和冷靜,不盲目追求短暫的歡愉。

而是要更重視長期的幸福和內在的成長,將時間投入到有意義和長遠回報的事情上。

遠離多巴胺,追逐內啡肽。你追求怎樣的快樂,就有怎樣的人生。

2.醉心于無效的社交

相信很多人,嘗試過“刻意”去社交,積累所謂的人脈。

比如參加一些行業會議,跟同行吃飯聊天,現場聊得特別激烈,互加了微信,一離了會場,此生就不再聯系。

美國人際學專家帕特里克,在波士頓大學組織過一次實驗。

他從一場近百人的舞會中,挑選了幾個學生來閱讀本專業的資料。

實驗發現,剛參加過舞會的學生,閱讀速率相較平時下滑了接近50%。

而這種影響,要到次日中午才緩緩減退。

這說明,無效的社交,不僅會浪費精力,還會影響正事。

我之前講過,搞好人際關系最好的方法,不是請客吃飯,而是價值交換。

記住,嶺深常有蛟龍,梧高自有鳳凰棲,只要自己不斷進步,總能拓展出屬于自己的圈子。

現在大家正年輕,充實自我才是正道,不必急于一時,拓展所謂“人脈”。

英國作家普里斯特利說:

“大多數社交都是這樣,不去也沒人在意你的缺席,去了就是參加一種徒廢光陰的游戲。”

真正的人脈,不是你認識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可你。

獲取關系最有效的辦法,永遠是好好經營自己。

因此,在你還沒有足夠優秀時,先別花太多時間去社交,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自己的技能。

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全心提升自己,你才會發現,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3.習慣拖延重要的事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重要的事情往往拖著,結果事情越積越多,最后事拖黃了,人也涼了。

很多人拖延的原因,無非是三個:

人的惰性:人性中有懶惰的一面,改變現狀是困難的,如果一件事做起來很麻煩,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打破慣性,走出舒適圈的。

害怕失敗:擔心做不好,遲遲不開始,反正會失敗,不如敷衍。

完美主義:總是想準備好開始,但任何一件事情都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過于追求完美,往往導致拖延。

但是,行動,永遠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做錯,比沒做勝過100倍。

張一鳴非常注重行動,他經常問自己:

“馬上有什么可行動,你是行動派嗎。很多問題它不會消失, 不動(猶豫/抱怨/感嘆)肯定是錯誤,行動就有力量,哪怕是行動的準備行動,唯有行動才能改變事情。”

天下之事,困于想,破于行。

與其畏畏縮縮、猶豫不決,不妨讓自己先行動起來。先搞起來,起碼你不會后悔。

而且,很多事情,你需要先上場,再調整姿勢。

在做的過程中,你不斷嘗試、反饋,修正,就能逐步解決問題。

4.過度追求確定性

在知乎上,有個引人深思的提問:

“我為什么對新事物總是提不起勁、毫無興趣去嘗試呢?”

一條高贊回答直擊要害:

“真正讓你抗拒的,并非新事物本身,而是藏在它背后那片未知帶來的恐懼。”

我覺得很多人不敢破圈,就是因為過度追求確定性了。

很多人做一個項目,就問,小白能不能做?能不能賺到錢?如果你回答不是100%成功,他就扭頭就走。

如果一個人,過度追求確定性,通常會有兩個表現:

持續地路徑依賴:一直重復做舒適圈內的事情,不敢突破現狀,哪怕做新的事情,也是按照老辦法。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比如看待寫作這件事,很多讀者關注的是,能不能快速變現,而我回答的是,寫作是能力,寫作做賬號可以積累內容資產和影響力資產,是可以滾雪球一般的。

有些人之所以一輩子待在底層,是因為一直追求確定性,不肯改變,不愿嘗試和冒險,不愿奮斗。

羅翔老師說:

“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人能活在確定性中。”

混亂、未知是人世常態,只要我們還在成長,未知就會如影隨形。

這個世界上,除了變化是不變的,其他沒有變的,除了死亡是確定的,其他沒有什么是確定的。

真正的高手,都是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去追求確定性,而大部分人,因為追求確定性,永遠止步不前。

5.這里是總結

每個人的命運,本質上都是自己下意識行為的總和。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克利爾所說:

 “壞的習慣就像毒品,一沾就上癮,卻將你帶入無盡的深淵;

好的習慣就像登山,每一步都很艱難,卻讓你看到更遠的風景。”

沒有一種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不需要克服重力的。

堅持那些需要你忍受孤獨,甚至是痛苦的習慣,你才終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想用詩人王爾德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最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就我們。”

愿你從此刻開始,丟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成就好的人生。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09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