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有個初中同學,我們從初中開始關系一直都比較好。后來我回老家讀高中,上大學,參軍回來后再重新回到上海,而他就一直待在上海,一直和家人住。
由于很熟悉,所以他的家庭我也非常了解。他的父母經常吵架,父親動不動就開口大罵,三兩句話就發脾氣,抱怨這個,罵那個,情緒化非常嚴重。而且小時候經常打他,有時候是那種無緣無故的打。當時我們都不明白為什么經常打他,后來長大了,有了一定的認知,才知道:有些父母在外面找不到權力的欲望,只有在家里,自己權力的欲望能夠輕松實現。也就是說,有的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阿貓阿狗,隨意挨打、隨意挨罵,隨時滿足父母的權力欲,滿足欲。很多東亞孩子,一輩子都沒聽到父母夸自己一句。不夸你、只貶你,有一個隱蔽的功能:維護關系中的權力。夸你,就助長了你的自信,你就想和我平起平坐,甚至想與我競爭高低了,所以必須要打壓你。同時卻要你承認,我怎么做都是對的,都是為你好的。而且,很多父母不是因為第一次當父母缺乏經驗,而是因為第一次品嘗到了權力的滋味,于是就不知道怎么當人了。另外,我聽他說,他的父親社會地位也比較低,所以,基本是那些“權貴”的服務者,對外面那些“權貴”,或者同事,陌生人群,相當客氣,相當禮貌。哪怕是他的死對頭,也是敢怒不敢言的。但是,一回到家,只要有一點不順心,就開始了抱怨,并且破口大罵,還要動手家暴。這類人不在少數,他們只喜歡把無能的悲憤轉嫁給最親近的人。也就是說,他們對親近的人重拳出擊,對毫無關系的人極其熱情,這讓人不禁覺得,做他們的同事,甚至做他們的敵人,都遠遠好過做他們的兒女。
其實不止是父母,很多伴侶都是如此。
我記得很久之前,一個長得還不錯的女生和我說,我脾氣不太好,所以和我談戀愛的話,要包容我的脾氣,而且我家人也是在包容我脾氣。
我說,你脾氣不好,對男朋友也這樣嗎?
她說,是的,有脾氣會對著家人發,對著男朋友發,誰讓他們是我家人、是我親近的人呢。
我問,你不會對著外人發嗎,或者你不會自己調整一下嗎?她說,不會。……當時聽著我反胃,就趕緊離開了。
后來我就在想,這么愚蠢的人,哪里是找對象,找大冤種吧。而且她的結局只有被渣的份。
后來,我不斷思考,甚至查閱相關書籍,就為了想明白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父母、或者是伴侶對別人很好,在外面都是公認的好人,但對家人卻非常糟糕?越是核心家人,比如伴侶、孩子,就對他們越不好?后來,我想,與他們的無知、基因都脫不了關系,另外,還有文化所導致。他們都中了集體主義的毒,我們一直在倡導,要為了大家犧牲小家,結果無數人就真的會這樣表現,有時候就像刻意對家人不好而對外人好似的。我在公眾號經常說,先有小家,才有大家。但是很多蠢貨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甚至有些蠢貨一輩子都不會明白。將自己的小家放在第一位,特別是將伴侶和孩子放在第一位,這已經是現在的一種全球意識。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們看的電影,好萊塢、寶萊塢、歐洲等等的影片,都會展現這一點。當然,這也不只是展現,也是他們真實的活法。所以,我為什么推薦大家多出去走走,多接觸外面的事物,我上面說的這群“只對外人好,不對家人好”的人,都不用想,一定是沒出去過的,也不會接觸新的事物,一輩子都不會。
愚蠢和無知就是他們的代名詞。而他的母親則是那種抱怨類型的女人(我覺得應該是被他的父親所影響),因為小時候見過他的母親,就記得很和藹,很溫柔,那個面相也不像是“怨婦”的面相。不過他的母親在他小時候經常被家暴,而且在他小時候,經常親眼看到他的父親打他的母親。但是他的父母一直沒有離婚,我聽他說,每次提到離婚,他的母親就說為了孩子所以沒離婚。每次我同學聽了這些話,就覺得很內疚,就這樣一直內疚了很久。
他說到這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句話,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父母都喜歡說,聽上去,好像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父母,是多么的喜歡為孩子做奉獻似的。既然喜歡為孩子做奉獻,那么愛孩子,那么為什么要讓他一直活在內疚當中呢?其實z國,很多家庭,在離婚大戰中,那個怕離婚的,總喜歡說這樣的話: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離婚對孩子不好,所以我得忍著,即使被家暴,我也得忍著……你越說這樣的話,你的生活就越苦,然后你就越會潛移默化的把這種苦轉嫁給自己的孩子。長此以往,就會覺得,都是孩子的錯,不然自己怎么會受那么多苦。你看,明明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不好感情的問題,自己沒有篩選對的人,自己不敢離婚,反過來責怪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巨嬰。就不能簡單的說:我怕離婚,我怕別人的閑言碎語,我怕丟面子……而且,他說,他的母親經常和他抱怨他父親,抱怨他父親的家人。
而他就這樣一直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吸收了這些所有的負能量,后來才終于聽了我的建議,離開他們,自己獨立居住的。
為什么獨立居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父母掌控欲太強了,什么事情都要給你做主。
小到明天穿什么衣服,大到結婚生子換工作,做事業,統統都要插手、給建議,并且不斷地否定我這位同學的想法。我這位同學有了什么好的點子,好的想法,就會說出來,但是,他們也會反駁我這位同學的想法,反駁之后就開始提出他們的古老觀點,并且強行讓我這位同學照做。我這位同學很是苦惱,感覺一點也活不出自己。
后來請教我,問我該怎么辦?我就說了,不管是誰,朋友也好,還是以后你有孩子了,還是目前和你的父母,你要搞清楚自己的人生劇本,你不是父母的續集,不是子女的前傳,更不是朋友的外篇。你是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整個時間、整個空間里都不會再有第二個你。所以,你一定要活出真正的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擺脫他們,獨立起來,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如果你不這樣做,你會被內耗一輩子,你會不開心一輩子,你會難受一輩子。你要知道,很多底層的父母最喜歡干的一件事,就是掌控孩子,內耗孩子,這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們被某種文化徹底洗了腦,像是被灌輸了某種KPI,然后按照某種既定的人生,瘋狂的拿捏你的人生劇本,讓你的人生劇本跟著那某種所謂的價值觀去走。
你要做的就是去獨立生活,并且絕對不能被他們所影響,也別做美夢的說有一天他們會認錯道歉。永遠不要指望父母會道歉。對于大多數接受毒瘤文化教育的父母來說,道歉就是認錯,認錯就喪失了權威,喪失權威就喪失了權力,以后就無法壓制你了。和這種父母相處的關鍵是:不期待。不期待父母理解自己,不期待父母認可自己,更不期待父母會向自己道歉。只要沒有期待,父母無論怎樣折騰,你也會巋然不動,內心毫無波瀾。反正說了很多,最后他才下定決心搬出去。
之前他也有想過搬出去住,但是他的父母不同意,說是上海的房租貴,而他暫時沒賺到什么錢,就一直沒有搬,就一直被父母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控制著。
后來我還說了一句,都踏馬快30了,你要一輩子不獨立嗎?
其實談到這個話題,就離不開一個詞,那就是孝道。孝道的本質是什么? 古代的朝廷不愿意支付老人的養老費用,又害怕發生人道主義危機,于是聯合知識分子研究出來的、給底層人洗腦的一套話術,以完成轉移支付。 不信你看看,有哪個王公貴族是需要自己給父母養老的?所以孝道的本質是一種經濟行為。于是經過時間的沉淀,已經完全形成了傳統文化,被深深地植入到了每個人的腦海里。所以明面上來看,我們的主流文化是孝順,是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必須順著父母。可現實是,很多底層父母的認知都是非常低的,并且常年干一些低端的工作,沒什么空余的時間提升自己,即使有時間,也不會想著提升自己,而是去享受那些垃圾奶頭樂。并且,本事沒有,還經常控制孩子,內耗孩子:“你不聽我的,我就去死”,“我們都是為你好”、“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們就斷絕親子關系”等等一堆荒唐的話。那么讓孩子順著自己,是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垃圾觀念,蠢貨觀念嗎?
是繼續讓孩子對自己感到愧疚,從而一輩子抬不起頭嗎?
是不給孩子獨立,讓孩子一輩子做父母的債權人嗎?
是讓孩子一直滿足自己的權力欲嗎?……中國式的恩情,是壓住我們活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你看大部分年輕的人,哪里有什么朝氣,全都死氣沉沉的。
為什么?
因為大多數人的能量被鎮壓了。我們為什么那么喜歡孫悟空和哪吒?就是因為他們顯得那么活潑,那么自我,那么不拘無束,那么高能量,他們活成了我們心目中的樣子,而且還保留住了神奇的能力,所以我們喜歡他們。還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孫悟空是石頭里生的,無父無母,所以無牽掛。哪吒則是剔骨還肉,以此與父母斷了恩情。于是,他們可以很自我,可以很自由自在,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這恰恰變成了我們內心喜歡且羨慕的對象。
我們文化里的觀念就是,我生了你,所以你就是我的,得聽我的,無論你怎么還,這恩情都還不完。所以有的父母可以理直氣壯地霸占子女的房子,理直氣壯的插手子女的婚事,理直氣壯地打壓子女(這些在網上一搜一大把)。既然還不完這份恩情,那就得聽我的!這是孝道的一個常見邏輯。這片土地上,集體無意識中的這份父母之恩,就是壓住絕大多數人的一座大山。我這兩天剛好在看一個動物世界,一個攝影師跟隨拍攝一只獵豹,從獵豹把小獵豹生出來,到小獵豹長大的全過程。
只要小獵豹長大到一定的身形后,獵豹媽媽就會讓自己的小獵豹觀察自己捕獵,學習捕獵,并且把“活獵物”放到小獵豹跟前,讓它們自行處置。
即使小獵豹不知道咬脖子,折騰來折騰去都咬不死獵物,獵豹媽媽也不管不問。
而小獵豹到了和獵豹媽媽同樣身形的時候,并且獵豹媽媽覺得小獵豹可以捕獵了,那么就會悄悄離開它們,讓它們自己去捕獵。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你看看,每個父母都是一心想要培養一個上大學的、學問好的孩子。于是天天培養孩子,學鋼琴,學吉他,學舞蹈,學書法,學xxxxx,各種補習班……并且嚴格不讓子女談戀愛。好不容易內卷“成功”,考上大學,于是大學畢業沒幾年,父母就又開始催著結婚嫁人,生孩子。子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異性,也不會談戀愛,就要被父母張羅著相親結婚了。結婚之后,這個被父母培養的孩子又開始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又繼續開始培養,每天不斷地陪孩子練書法、練鋼琴、練吉他,練舞蹈,練xxxxx。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
也就是說,你費心費力地培養自己的子女,什么鋼琴什么畫畫什么舞蹈,到了她二十多歲,又得開始培養她自己的下一代。那么你培養她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還不如用那些錢培養自己呢。
而且,他們這樣一長大就去遵從父母的意愿,結婚生子,哪還有心思和精力去做自己該做的?很多人從來不想這些問題,只是一昧的重復著這個循環。另外,王小波在一篇雜文中寫道,m國一個六十來歲的老太太,經營著一個大農場,農場里有很多特產,還有成千上萬只羊。讓王小波驚奇的是,老太太還有情人和性愛。她的世界如此豐富多彩,也不會總是盯著兒女或兒女的兒女。但我們社會六十多歲的老人呢?每天關心的主要就一件事:兒女或(外)孫兒女在干什么。絲毫沒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沒有自己的興趣要做,每天的想法就是看看兒女、(外)孫兒女在干什么!
當然了,在我們這個社會風氣當中,很多人也不敢這么活。舉個例子,如果你身邊一個六十來歲的老太太,還有情人和性愛,有著自己的生活,也不怎么管兒女,你會怎么看她?你一定把她當異類了。因為這是xxx固有的認知,你不能做自己,你得奉獻,即使老了,也要為兒女奉獻……
寫了這么多,我希望大家不要帶入進來,我希望大家都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有一個開明的父母,或者有個融洽的家庭。而且我那位同學已經走出來了,所以,我也是經過了他的同意,再加上我的一些想法,寫了這篇文章。當然,我寫這些不是讓你恐婚的,也不是讓你恐生孩子的,而是你得知道,篩選人這件事確實非常重要,如果你打算要孩子,那么教育這件事情也一樣非常重要。我相信一定有那些融洽家庭出來的粉絲,覺得我寫的太過于激進,或者說不理解。
那我希望你永遠不要理解,因為,你是幸福的。
而那些感同身受的粉絲們,我希望你們真正能夠脫離出來,真正的活出自己,不要讓任何人內耗自己,消耗自己,并且敢于和以前的種種不堪說再見。要知道,很多小孩子其實很可憐,他根本沒有選擇權。你給他吃,他才有的吃,你不給他吃他就只能餓著。 碰到開明、有智慧的父母細心呵護他、愛他,他就幸福;碰到那些蠢貨父母就會打罵他、貶損他,他也只能受著……攤上什么樣的父母就過什么樣的日子,跟小狗小貓沒有什么區別。而那些理解不了這些的人,可能你們遇到了一個開明、有智慧的父母,你們是幸運的。而那些感同身受的人,可能就是遇到了那些腦子不正常的父母,沒那么幸運。雖說都是命,但是未來還是得把日子過得“像個人樣”,還是要追求幸福的生活,還是要追求“真理”,讓自己避免那種無知與愚蠢,如果以后想要孩子,也會知道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去對待他,用正確的方式去疼他,愛他。那么到了那個時候,他出生一睜眼,遇到了你,他就是最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