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改變你孩子命運的,從來不是學區房

真正改變你孩子命運的,從來不是學區房

如果沒有孩子的話,我想我現在應該躲到云南的小鎮上去躺平了。畢竟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最穩妥的方式就是降低成本,躲一段時間,等形勢好轉再出來謀生路。但真的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我們絕大多數人是跑不掉的。因為只要你有了孩子,一切就都被這座城市死死地綁定了,根本不是你想跑就能跑的。

我以前也沒有這些概念,滿眼都是自身的發展,總覺得所謂的教育、所謂的下一代是很遙遠的事情。但真的自己有了孩子,孩子上學之后,才發現頭疼的事情是一個接著一個。記得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差點兒跑斷了腿,填各種表格,托各種關系,才就近上了一個幼兒園。

沒錯,就是就近。其實小初階段最大的選擇,不是選多么好的學校,而是中間的通勤路程要足夠近,最好就是走過去就能到的那種。真的有接送過孩子的都知道,小孩可不是一個穩定的個體,時不時賴個床,時不時鬧個情緒。如果你選擇的學校太遠,那估計天天被氣死的就是你了。而且早高峰、晚高峰這兩個時間段,真的是堵車堵得要死,到處都是人。

別把一切想得過于美好,而是要回落到現實情況中去做選擇。而且大多數父母其實自己都有工作,哪怕是專職接送的,也會因為距離太遠而搞得手忙腳亂。想想看,如果你接孩子堵車堵了一個小時,回家還要做飯、輔導作業,那即便學校再好,也很難跟上進度。

最近開學了,我自己也在考慮學區房的問題,因為二胎小妹馬上就要上學了,以后還要考慮老大的升學問題。剛好后臺也有很多道友私信留言,問是否有必要咬緊牙關,加上貸款弄一個老破小的學區房。我的答案直接明了地說吧:真正的教育絕對不是一套學區房能夠搞定的。如果一套老破小就對你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那我勸你最好趁早放棄,因為后面的投入更是無底洞。

講真的,學區房并不能改變什么,尤其是一些勉強買下來然后節衣縮食的家庭。因為學區房本身只是教育的一個起點,無奈于我們教育制度的奇葩規定,把房子和學位捆綁在一起了。說來這就是極其不公平的事情——有錢有房的拿到了更好的教育資源,沒錢沒房的只能去擠非常一般的學校。但并不是說,你買了學區房,孩子的命運就能改變。

我小區里就有一戶人家,之前為了讓孩子享受好一點的教育搬了一次家,最后勉強擠進了所謂的名校。結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從根上就融不進去那種氛圍,學習進度也各種跟不上。倒不是說好學校就一定教學質量高,就一定內卷到不行,而是不同的學校其實針對的方向是不同的。你是否考慮過,對于那些本來就不愁學區房的孩子來說,他們一開始的路線就被安排好了。

他們上的是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加起來都能在二三線城市買套房了,然后直接避開國內一切中高考,直接送到國外“混”一圈,回來后不管是學歷還是資歷,都吊打這些苦苦躍龍門的孩子。你說這操作違規嗎?說來,只要你有錢,就是不違規的。而且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呢?當我們的孩子辛辛苦苦刷題,認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時候,殊不知有的人已經掌握了直達人生巔峰的鑰匙。

所以,對于教育,我們一定要祛魅,因為教育本身其實并不是簡單上個學、考個試那么簡單的事情。我所認為的教育是赤裸裸的階層教育,任何一個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出類拔萃,后面都是巨大心力和資金的堆砌?,F在的教育早就不是我們小時候那種把孩子丟給學校、放學自己回家的模式了。

現在的教育,小學階段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恐怕孩子連最基礎的東西都跟不上。如果你仔細去看現在的課本,真的就是云里霧里的。說是教育進步了,但我更加覺得是升級了“防自學體系”,就是讓你學不會,然后那些配套的機構才有盈利的空間。未來教育成本越來越貴,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走向。

學區房就像一輛豪華跑車,而一個人并不會因為勉強買了跑車就真的成為人上人。反倒是對于那些無法駕馭它的人來說,是一種災難。就如同我們看待學區房,一定要有配套思維和成本思維。你住進去了,真的占用了那個學位,你是否能夠跟得上這個學校老師和教學方向的配套?如果能跟上,恭喜你,這個學區房是值得的;如果跟不上,你和孩子都會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進退兩難。

就我自身而言,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孩子盡可能在童年階段開心一些。而且作為福建地區的父母,其實沒有對所謂學業的執著。說句難聽的,我們那個地方更加迷戀的是能不能搞大錢,能不能把老房子拆了多蓋幾層,能不能光宗耀祖修繕祠堂。至于學習,你能上砸鍋賣鐵都讓你上;至于你實在不行,那就去搞個生意謀生或者打工,怎么得都是一條出路。

而且我覺得,比起所謂學區房這些硬性的配套,其實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影響孩子喜歡學習這件事。因為孩子總有一天要脫離你。如果你很早給他培養了自主閱讀和學習的習慣,那么他不管到哪里學習都不會差。而且小孩子嘛,愛玩、開小差都是很正常的,玩夠了就會回來上心了。而現在很多家庭反倒是因為太在乎教育,把孩子學習的胃口壓榨得一點不剩,最后考試的時候如臨大敵,怎么可能考得好呢?

我覺得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只有學校那一部分才算教育。真正完整的教育是包含義務教育、家庭教育、人文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因為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是要獨立謀生的,是要獨立去探索這個世界的。你眼中的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也正如當初的你自己一樣。你想想當年你好好學習給你帶來了什么,如果你覺得那些東西對你來說是有益的,那你就想想當初自己是如何發現的,而不是強迫灌輸給下一代。因為沒有相同背景和感受的兩代人是無法同頻共鳴的。

我小時候吃的東西都是街邊小吃,而我的孩子那真的就是非裝修好看的餐廳不吃。所以,我們的童年和現在孩子的童年完全是兩碼事。我們小時候對于教育這件事,真的就是純靠自學,父母參與的成分其實很少。而現在的教育,也因所在的城市氛圍變得截然不同。比如偏北方的城市,真的是拼命刷題,不考一個名校都感覺對不起班主任的栽培;而相對于沿海城市則更加注重素質教育,“卷”啥“卷”啊,社會實踐搞起來,減輕負擔才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對于學區房這件事,我真心覺得一定要自己負擔得起,一定不能影響生活,然后在能力范圍之內選擇最好的,千萬別把希望寄托在一個自己無法承受的東西上。

如果有時間,還是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匆豢凑鎸嵉墓蕦m,看一看真實的長城,帶他去清華北大轉一轉,讓他看一看真實的大學是什么樣。而不是停留在書本上,停留在課堂上。我覺得我小時候不愛學習,就是看過的東西太少了。如果我早年的時候就見過天地,見過好大學長什么樣,我肯定會自發地好好學習。因為人的學習動力其實都是來自于自己憧憬的東西,而不是他人布置的任務。

我小時候覺得所謂的大學,不過和我的初中差不多大,什么北京、上海的應該也就和鎮上差不多。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很多是被眼界壓制了夢想。讀書是改變不了命運的,因為真正的改變命運是見過天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我是自己畢業工作之后,才買了一張硬座票去了北京,十幾個小時的時間。等我真的看到了那個書本上天天念叨的天安門,等我真的去清華校區逛了一圈,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什么是局限。原來這里這么美、這么大。如果我小時候有人帶我看一眼,也許我的命運就會截然不同。

所以,我依然非常誠實地說明,那些真正享受優質教育的孩子,其實真的就不是差一套學區房,因為他們可能父母都有很多套房子,哪一套適用在他們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選好了。如果臨時去上杠桿其實都是不明智的選擇。任何事情都應該從長計議,只要你著急了,最后一定會發現自己選錯了。

一方面我努力存錢,另一方面我努力擺脫錢對我的制約。因為你自身也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如果你拼盡全力這一生都不能過得如意,你又拿什么說服孩子要走和你一樣的路呢?

對教育這件事,我做兩手準備。一方面是孩子能有好的前途,那就盡力而為提供最好的東西,至于結果欣然接受;另外一方面,有可能孩子就是在學業上沒有什么天賦,那就別卷了。安排一筆風險基金,等他成年以后想折騰什么就去折騰吧。哪天碰得鼻青臉腫了,老爹會搭救一把,最起碼讓他在最低谷的時候可以喘口氣,別像我們一樣沒人托舉。

而且教育這件事,其實是伴隨一生的。因為未來我們這個社會,真正比拼的已經不是文憑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隨著社會化分工的不斷完善,經濟波動的不斷調整,文憑的含金量已經越來越低了。但我不是說不去追逐好的文憑,能力范圍內應該去追逐,因為這是人生閱歷和自我實現的一種證明。

往后的人生想起來那一段奮斗過的時光,都會覺得回味無窮。而且上一個好學校,就是對人生的一種全面滋養。因為那短短的十幾年,正是塑造一個人價值觀與世界觀最好的時光。很多有偉大成就的人,其實都是在念書的時候就已經立志要做什么,然后在學校里瘋狂地惡補專業知識。

有錢人有有錢人的教育,那種教育對于普通人來說真的望塵莫及。因為隨隨便便一個課外班就是五萬、十萬起步。我小區里就有媽媽給孩子報名一個課外班,一次性支付十幾萬,而且那只是其中一門。而對于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報一個普普通通的興趣班都要三思再三思。

所以,我們在考慮教育的時候,不能一廂情愿地只考慮好不好,而是要考慮自己是否能夠輕松支付得起成本。我自己也做教育很多年了,教成年人的時候發現,那些對成本特別計較的,基本學不到什么東西。因為他們壓力太大,總是急于求成。比如投入幾千塊錢對他們來說就是工資的三分之一,而對于那些心態好的、有錢的人,幾千塊不過是一頓飯的錢,哪怕只學到老師說的一句話,也覺得值了。而且那些本身成功的人,怎么做都會成功。

成人和孩子其實沒什么差別,都是優秀的越來越優秀,而差勁的會被各種打壓,怎么做都不對。所以,自身條件不行,不勉強反而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勉強去上了貴族學校,結果這個付不起,那個付不起,最后還是要回到自己的階層。

教育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拿成本供出來的。古有孟母三遷,現代有父母為了孩子搞各種香港身份、海外留學的。但終究說來,這都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階層下的必然。在那個階層,這就是一種日常,而不是一種勉強。

任何事情其實勉強了都不好,所以我的答案是:如果學區房對你來說沒什么壓力,那就上;如果對你來說壓力重重,那最后效果也不會太好。因為學區房只是一個起點,后面要投入的才是無底洞。

而人生極其漫長,總有一天你的孩子要脫離你,獨立去生存。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每個人生下來,都有自己的大致命數,并不是說非要飛黃騰達,也不是說非要出人頭地。我們這一代之所以搏命,純屬是小時候窮怕了,而且無人托舉。

而我們能夠給孩子最大的善意,就是在尊重孩子自身意愿的前提下,部分堅持讓他們完成我們覺得必要的東西。因為孩子小時候是沒有主觀判斷能力的,而漸漸他們長大了,就得自己做選擇了。哪怕是走錯了,也要自己學著付出代價,不然人是不會成長起來的。

我無法判斷我的孩子會平庸還是會出類拔萃,因為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非我們的附庸。孩子能過成什么樣,我們作為父母其實都沒有太大期待。因為我們自己活到現在,也深刻明白一件事:人生很多事情是要自己經歷的。我們與孩子的關系就是漸行漸遠,有一天他們也會面對同樣的人生問題、教育問題、生存問題。

而我們能夠給他們的,無非就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照亮他們未來的路。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學習,都不渴望過上好的生活,你又如何教育他們什么是對的呢?哪怕你做不到那些世俗的功成名就,至少也要有一個自己能發光發熱的地方。

把你自己活好了,你的孩子才會順著你的光芒,找到他自己的路。你是孩子的起點,但不是他們的終點。盡力而為,但不要執著。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77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