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少說話,見事少摻和,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你哪次滔滔不絕過后,帶來的不是悔恨?你哪次爭論不休,換來的不是生氣和眼淚?你哪次過度解釋后,換得的不是心力交瘁?
孩子學習不好,你又批評又是罵,孩子越發變得叛逆性格孤僻,你開始后悔當初對他那樣苛責。
對象做事不細心,你發泄情緒指責,對象從一開始解釋到后來沉默,再到后來分手,你才悔恨自己怎么就控制不住嘴巴。
員工業績不達標,你各種言語攻擊外加PUA,員工從積極奮進逐漸變得消沉懶散,后面直接遞交辭呈書,你才意識到自己言辭太過刻薄。
朋友做事執行力太差,你常常忍不住去批評教育,你們的友情從最先的無話不談,到后來的避而不談,你才醒悟自己過度介入別人的生活。
當你要開口說話,切記你所說的話要比沉默更有價值,否則,就將嘴巴閉起來。
我以前常常因為,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這樣一件小事,又或者因為某某作家到底是間諜還是現實主義寫法,同別人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彼此退出群聊,那一整天心情不好耽誤工作后,才明白:口吐千言,不損自傷。
爭論損耗自己的心力,并且還擾亂了你正常工作的心情,降低了做事的效率,還大大增加了出錯率。
言多而氣乏,氣乏而傷身,真正的有智慧之人,都懂得管住嘴,能少言就不言,能說時則說,不能說時一語不發。
少言是修養,閉嘴是智慧,滔滔不絕總惹來連連禍事,沉默少言卻積得深厚福報。
做人,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不點評、不爭論、保健康
為什么有些人喜歡批判別人?
其實說白了,多少有些自以為是的心理,自覺才識過人,以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勝過他人。
而這種高高在上點評別人的行為,某種程度上能獲得精神愉悅,在某些方面不如意,在這邊卻獲得了成就,這種成就進而激發了他的勝負欲。
別人過得再怎么不如意,那也是他自己認知所決定的選擇,不要天真地以為,拿自己的認知就能去改變別人的認知,進而改變別人的命運。
別人的命運,是他過去幾十年經驗的積累和后天的學習,而在玄學中,也有一部分是天定,你又怎么能因為一些話,就輕而易舉地革新他的思想。
嘴上說著為別人好,隨意批判他人的人生,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其實是一種偏見,一種僅出于個人的自私行為。
你爭論不休,最后也沒爭出個一二三,別人該干嘛還是干嘛,反倒是你自己心不平氣不順,責怪別人冥頑不靈、毫不領情。
國學大師季羨林活到98歲高壽,他之前還患過兩次癌癥,他告訴別人自己的長壽秘訣:就是不爭論。
他和臧克家在餐館吃飯,被人莫名其妙地罵了一頓,他不發怒,也不辯解,直到飯吃完,那人自知理虧,灰溜溜地逃走。
他在雜志上發表的文章,被某些人揣測諷刺,他也不去反駁解釋,一律放出自己的最強武器——不爭論。
《天道》里的丁元英有次吃完混沌,老板誤會他沒付錢,于是他又付了一次錢,旁人不解為啥他不去爭論。
這就是認知差和格局問題,丁元英的結果思維,注定跟普通人不一樣,他信奉講道理無用,不屑于講道理,節省下爭論時間,去干自己喜歡的事的意義要大得多。
不與他人爭高低,心寬了氣也順,疾病從此遠離,健康才會常在。
烏龜長壽,全在靜字,沉默是金,有利身心。
積口德,遠災禍
《口銘》上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不要總是抱怨,你所謂的抱怨除了發泄情緒,貪圖一時口舌之快,并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與你要好的朋友,聽多了你的抱怨,他們有的也會選擇遠離你,畢竟沒人愿意長期聽一個人傾瀉負能量,生活已經夠苦,還要被當成垃圾桶,換做誰都不情愿。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了解事實,卻習慣性著急做判斷,去給某一個人、某一件事下定義,甚至在背后說一些詆毀的話。
我們樂于跟風,一會兒是正義使者,一會兒是裁判,對那些網紅、塌房明星、疑似漢奸者展開一系列詛咒痛罵,盡情發泄自己的情緒。
事后才發現,自己寶貴的時間都被這些無價值的事抽走,我們樂此不疲,沉浸在多巴胺的快感中無法自拔。
夸人的話張口而出,傷人的話三思而行,言語暴力遠比想象的更傷人。
遇事不要著急做判斷,學會一些鈍感力,不要總是去抱怨,要沉著冷靜多思考,在平和中才會生出行穩致遠的智慧。
允許一切發生,允許所有的事與愿違,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修口,修心,修己。
做好自己的課題,不要介入他人因果
其他人的課題你無須去干涉,你過多介入,最后有可能你得承擔別人的果。
《格言聯璧》上說: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無論何時何地,你只管做好你自己,甭管別人的閑事,話又說回來,你自己的人生都一團糟,你何來精力去操心他人。
每個人來到這世間,都有要去面對的課題,你所謂的好心腸、樂于助人,其實本質上內心存在著控制欲,你幫助再多,大多時候也只是耗盡心力,損耗自身的能量,而對方毫無改變。
即使對方是你父母、兄弟姐妹、摯友,也不要去介入絲毫,畢竟,山有山路,水有水路。
你要明白,師不順路,醫不叩門,法不輕傳,道不賤賣。
另外你還得知道,有些人根本就勸不醒,只能痛醒,有些南墻是必須要撞的,不經一事永遠無法成長,你的介入,有時反倒害了他。
人性最討厭的一面,就是好為人師,居高臨下地教育別人,總是拿一堆大道理去說服別人,干預別人的生活,最后卻換來別人的厭惡、憎恨。
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不要以自己標準,評判他人答案,更不要妄圖改變他人來迎合自己的期待,你過多介入別人,除了給自己找不快樂,你能收獲什么。
允許他人受苦犯錯,甚至不完美,因為這也是他們的權利,允許別人做別人,經歷他該經歷的,修行自己該修行的。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就是只渡己,不渡人,余生不干涉任何人的選擇,不背負任何人的命運,不插手任何人的人生,少說話,不妄言,內儲能量,活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