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父母托舉的00后,該何去何從

窮家難顧三代窮,

富家難保三代富。

hi,我是分享哥。

中產階級的孩子在試錯,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試毒。
現在這個社會,斷代繼承早就成了潛規則。什么背景不背景,什么關系不關系,不過是人家祖上積的福。所謂的窮不過三代,是因為寒門出生的人還沒到第三代就已經絕戶了。1、 社會資源的斷代繼承今天看有個剛畢業的人說自己985本碩,本科學的是新聞學,研究生直接跨專業讀了法律碩士。不僅考了法律職業資格和教師資格證,甚至還輔修了金融學雙學位。什么英語四六級,普通話,還有什么計算機,該考的證一樣不落,全部都考完了。但回歸到現實,簡歷投了一圈全部石沉大海,連個面試都沒撈到。那些國考省考以及各個省份的選調,都一路下岸。底下熱評第一的就是,學的這些專業如果本身就沒有資源和背景,幾乎都入不了門。而且就算是擠破頭入職了,想要穩步上升,還是得靠家里的人脈。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紙家書抵萬金。選擇大于努力,沒點靠山,再拼也難出頭。

長遠來看,從古代的科舉考試一直到現代的學歷競爭。
家里子女的路,走得怎么樣,和家里的條件有很大的關系。
根據《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家庭背景對畢業生首份工作起薪的影響權重高達37.8%。
說句實在話,父母的上限幾乎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上限。
生下來什么都沒有的,那就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所謂的未來可期,不過是對上層社會有錢人家的孩子的吹捧罷了。
2、出生即負債
以前的人大多數都信奉吃苦主義,也就是看天吃飯。
在那個農耕文明的時代,想日子過得好,就只有老老實實把地種好,這樣一家老小才能吃得飽。
這也是為什么當時506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生至少五六七八個孩子。
一方面是大環境逼的,當時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好多人都沒念過幾天書。
另一方面其實也反映出了大家都知道人多力量大,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只有多生養,干農活和掙工錢的時候才能多出一份力。

孩子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意味著希望多,力氣多。
畢竟,量變產生質變。
只不過到了現在,這個套路徹底行不通了。
社會整體都變成了知識經濟,靠體力吃飯的路子越來越窄。
都說00后是史上唯一自養自葬的一代,什么意思?
也就是說,出生的時候是最后一代人口紅利,等以后老了,就得面對第一代的養老危機。
很多人在人生的關鍵路口,父母都沒給過什么指導性的建議。
不過話說回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苦。
上一代人吃的是體力的苦,這一代人咽的是資源和競爭的苦。
不論你的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都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也都有人在俯視你。

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56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