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學生”身份

今天我閑來無事,在公眾號后臺看了一下我的粉絲畫像和構成。
數據顯示,25歲以下的學生群體占比大概在15%左右:

圖片[1]-畢業后的第一課:你能承受社會的殘酷嗎?

在我們這些畢業多年的老油條眼里,學生這個身份是自帶光環的,是高價值的。

首先,如果你在學生時代就接觸到了很多先進的、深邃的思維,那你將比同齡人少走10年的彎路。

其次,學生就意味著年輕,意味著還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敢闖敢干,未來不可限量。

但是,只要你一畢業,如果你沒有出眾的能力,沒有深邃的思想,你馬上就會淪為社會邊角料。

愛恨就在一瞬間,非常殘酷。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人真正的清醒,一般會出現在大學畢業之后,這時候他會充分認識到社會的殘酷,以及賺錢的不容易。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高考才是人生的分水嶺。

所謂的“分水嶺”,不是說考上好大學就有好前途,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前途。

而是說,高考幾乎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僅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了。

從高考結束的那一刻起,人僅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越來越少了。

或者說,努力只是最基礎的,而家庭背景、時代機遇、個人運勢這些可能才是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72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