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根本不需要和太多人發生深度鏈接

每個人都是半人半鬼,湊近了都不能細看。

圖片[1]-為什么你和別人越親近,越容易被消耗?

大部分人的關系,不是建立在認知和共同成長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情緒的依賴和資源的博弈里。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其實都在實時處理信息輸入。這個信息輸入,分為兩種:結構性信息和情緒性信息。

結構性信息是能幫你升級的,比如認知模型、趨勢判斷、底層邏輯,聽完你能變聰明一點,賺錢能力提升一點,做決策更果斷一點。

情緒性信息就是人際八卦、情緒傾訴、朋友圈攀比、雞毛蒜皮爭吵,這些聽完之后不會讓你升級,只會讓你累。

而人一旦鏈接太多人,獲取的絕大多數信息,基本全是情緒性信息。

人跟人之間一旦發生深度鏈接,意味著你得不停地讀空氣,讀情緒,讀語氣,揣摩對方在想什么,對你期待什么,你做什么對他有利,你怎么做能不得罪他。

一天24小時,你在自己身上花的時間,就只剩三五個小時了,其他的全是情緒投喂、人際演戲。

你的大腦已經不是為你服務,而是為你的關系網服務了。你活得再努力,其實本質上是幫別人打工——給他們情緒價值、反應價值、安全感。

社會本質上是一個能量交換場。

想從底層往上走,靠的不是“大家都喜歡你”,而是你能把自己的能量、資源、精力,集中打出一條上升的軌道。

如果鏈接太多無效人,尤其是那些沒有任何資源、沒有方向、整天傳遞負面能量的人,那就相當于每天背著幾十個沙袋在爬坡。

每一個深度鏈接,都是一個消耗端口,他們可能不是故意吸你的能量,但他們確實需要你的時間、情緒、理解、包容,而這些都不是免費的。

現實是殘酷的,普通人拼的是能量密度,不是廣度。你越想取悅所有人,最后就是被所有人消耗干凈。

想象一下,熟人給你發微信,不是求安慰就是發牢騷,朋友圈刷來刷去都是各種碎片化內容,今天誰生娃了,明天誰請客了,這些信息你花時間處理,但沒有任何實質性價值。

長期被情緒信息淹沒,大腦的信息結構會紊亂,注意力極度分散,做事沒抓手,學習吸不進,思維也難集中。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數據庫,如果裝進去的都是亂碼,再高級也輸出不了有價值的東西。越是鏈接太多不重要的人,系統就越臃腫、越笨重,升級速度就越慢。

每個人的時間和注意力,是有上限的,而你真正能投入深度經營的關系的人,一般通常不超過3個。

人的耐心、判斷力、意志力,其實都是“心理能量”,這種能量不是無限的,尤其是普通人,一天可能只夠處理幾件重要的事,再多就精神崩潰了。

而精力這種東西,是稀缺資源。能掌控它、節省它、集中用它的人,才有可能在一個領域深耕扎根,然后長出結果。

那些天天耗在“關系維護”上的人,哪怕看起來朋友滿天下,其實沒一個是真正能帶他成長的。

他們不是被關系拖垮的,而是被自己的貪心拖垮的——想和所有人都搞好關系,結果誰都搞不明白。

還有個更現實的點,你不該和太多人深度鏈接,是因為你不能暴露太多真實底牌。

深度關系就像裸奔,彼此都看得太清楚了。而一旦你被別人摸透,對方就能精準算計你。

想讓你幫忙,不好拒絕;想跟你借錢,不好推脫;你自己也會礙于情面,做一堆違心的事。

而淺關系不同,保留余地,互不打擾,客客氣氣,一點都不消耗自己。真正精明的人,從不讓別人太了解自己。

這背后的邏輯就是:權力來自神秘感,資源來自獨立性。

你越透明,就越容易被操縱;你越獨立,別人反而越尊重你。

所以你再去看,那些總是熱衷于和所有人“關系密切”的人,往往是最不自由的。

看起來朋友多,實際上是每段關系都套著一根繩,哪條線出問題整個人直接垮了。

人和人的差距,很多時候不是智商,而是能不能看穿本質。

很多人為什么熱衷和別人搞關系?因為他們沒辦法通過自己產生價值,只能通過被喜歡、被認可來獲得價值感。

這就是低認知的典型表現:把“被需要”當成能力,把“被依賴”當成人脈。

而認知高的人,早就看清了一個事實:真正頂級的社交,是自己先厲害,再讓別人來靠近。不是你去貼別人,而是你形成了吸附力。

社交不是廣撒網,而是先修煉自己,等自己成為價值中心,自然會吸引匹配的人。

所以為什么說“獨處是高階人的基本功”?因為獨處不是逃避,而是能量內聚,是大腦清場,是你真正和自己的思想系統連接的過程。

一個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最有可能想清楚“我是誰,我在干什么,我要往哪里去”這些問題。

而一旦你有了清晰的自我方向感,你就不會被他人的期待、評價、情緒輕易左右。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31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