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婚姻選擇聰明的伴侶,智商才是最靠譜的標準!](http://www.zzgyrme.cn/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01163320846-image.png)
聰明人總是語言上利他,行為上利己。 一個總是說好話,辦狠事的人,人生基本上直線開掛。 現實里那些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會在語言上圖一時之快,而是讓說話這件事,為自己服務。 從根源剖析,語言存在的兩大現實意義,要么是提供情緒價值,要么是交換信息。 有些人看透了這個底層邏輯,所以在語言上從來都是精準拿捏,不費吹灰之力讓事態變得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但大多數人不明白這一點,所以總是把語言當成是捍衛自己尊嚴的武器,一張嘴就是負能量,就是沖著傷人去的,以刻薄來展示自己的強大,但實則是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 這世上真正強大的人從來不爭取舌尖上的勝利,不打嘴仗,而是只看利益,這樣的人在關鍵的時候可以示弱,以退為進,在言語上不斷利他,但行為上總是一如既往地利己。 說白了就是拎得清,內心無比明確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和人生打法,對自己想要的目標無比清晰,不內耗不自我攻擊。 其實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生活中那些真正拿到結果的人,他們往往都是待人寬厚的,身上沒什么房氣,待人接物總是讓人如沐春風。 不過這和討好型人格不同,討好型人格是通過委屈自己、讓渡自身的感受來維系關系,供養別人。 而這種主動選擇的利他處事法則,則是來源于內心真正的強大,能包容別人,心中的愛和氣度有盈余,所以表現出來的氣質反而是柔和,可以把無所謂的勝利讓給別人,給別人以滋養。 一切的利他,本質上都是利己這是亙古不變的人性定律,存在于每個人類身上。 清醒的人在這個世界的生存邏輯,其實是找出一些普世規律,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從而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活得更好。 人不必為“利己”這種需求而感覺到羞恥,成年人擺脫擰巴的最好方式,就是坦率和自己的欲望和解,接納自己是一個多面的人。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心理利己主義”,意思是人類其實做任何事情的本質都是為了自己痛快,這不是自私,而是一種自洽的生存邏輯。 人是社會性動物,最擅長的就是在與外界的交換中各取所需,你想要的和別人能給的,如果能一拍即合,則關系就得以共存。 就像商業、婚姻、社交,也都是如此,人與人之間本質上就是利益交換,沒有共同利益的關系走不遠。 當然了,所謂的利己思維,不是說一味地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這種竭澤而漁的功利性反而會讓自己越走越窄,成熟的利己指的是確保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外界各方面的平衡。 不過這也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得懂得挑選合作對象,大家一起共事能夠產生共贏的效果,這樣才能一起把蛋糕做大,才構成利他的前提。 否則連蛋糕都不夠分的情況下,就不存在利他這一說了,人在匱乏的狀態之下,很難保持體面。 外圓內方是一種智慧你可以內在有棱角,但不需要急切地對外證明。 畢竟用棱角刮傷別人不算什么本事,相反,你能通過圓融的方式,激發周圍人的善意和托舉,才是一種真正聰明的利己思維。 一個人真正高情商的表現,其實不是通過犧牲自己的感受來照亮別人,這種狀態是擰巴,真正的高情商是你先認清自己需求和底線,但是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從對方的利益點出發去陳述利害關系,態度溫和,從而輕松說服他人。 與之對應的,現實里很多低情商的人,要么拼命委屈自己,無意中塑造了自己老好人的形象,導致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要么是拼命展示戾氣,語言上說狠話,但行動上節節敗退,把身邊人都推得很遠。 這就是典型的“外方內圓”,內心不夠篤定自洽,外在不夠柔和委婉,導致人際關系越來越差。 當然,一個人想一下子從“外方內圓”的擰巴轉變成“外圓內方”的通透,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修煉和內在梳理的。你得先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感受,明確自己的需求,以自愛的角度去開展行動,你才會有穩固的內核,否則就大概率把握不好利他和利己之間的那個度。 你只有先感覺到自己是愉悅的,有源源不斷的電量和生命力,才有對外利他的本錢和資格,才能游刃有余地混跡于社會場。 高緯度的利他,才撐得起野心一個人能走到屬于ta的高位,其實靠自己是很難的,因為從純粹競爭的角度而言,一切行為和舉動都是沖著擠壓別人,升級自己去的,因此這種處事策略往往會激發別人的嫉妒和惡意。 我一直都相信善意和能量是會回流的,你對外表達出的利他性,哪怕最終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但這種往外投射的情感,最終也會以某種回報來到你身邊。 這個世界真正野心大的人,無一例外都明白靠自己無法實現,靠自己也無法擔住大財,所以只有匯合他人的好意和力量,才有可能成就更大的事業,這是一種智慧上的通達。和小聰明不同,一個有點小聰明的人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厭蠢,無法接納身邊不如自己的人,甚至有意無意流露出貶低和輕視,這看似精明,實則很愚蠢。 因為他永遠在積攢身邊人的惡意,內心容不下別人,這種惡意最終就會把他給反噬。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其實都有獨屬于自身的價值,每個人的天賦點,擅長,熱情也都不同,如果從單一緯度去論,很容易就會陷入功利主義的評判標準里,從而導致誤判。 但是德行很高的人其實是脫離這個層面去待人接物的,他們容人的能力,從來不依靠“術”層面的判斷,而是以“道”修心。 人混跡于這個江湖,你當然可以挑別人各種各樣的不好與不堪,但換種思路,你也可以選擇包容對方的節奏,利他待人,延續著這套標準,最終你的所有利他,其實也都匯聚成了強大的利己,反饋到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