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最牛的心態:無情

圖片[1]-職場生存法則:如何避免情感干擾-實現真正的職場成功?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合作了大半個世紀,兩人曾攜手創造過很多商業奇跡。

在世人眼中,他們是彼此最知心的朋友。

但芒格卻說:“在工作中,我和巴菲特永遠只是同事關系,談論的話題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當初芒格提出投資蘋果,巴菲特執意回避科技領域,認為“看不懂”。

為此,芒格毫不留情地批判巴菲特“老古董”,多次在董事會上駁斥他。

后來在伯克希爾年會上,巴菲特笑談:

工作上,芒格從不吝嗇批評我的錯誤,犀利且無情,盡管他一年只開口三次,但每次都說“你錯了”。

這就是大佬教我們的職場生存法則:在商言商,在職言職。

職場打拼,牢記一點,不要在講利益的地方帶入個人情感。

01 不過多期待

電視劇《故鄉,別來無恙》中,董家希畢業后留在了北京發展。

她沒資歷,沒人脈,只能在劇院做一些打雜性質的工作。

好在有一位熱情的同事,時常鼓勵她。

她就認定同事是關心自己的好朋友,對其無話不談。

同事卻剽竊董家希的創意,搶走了原本屬于她的工作機會。

當得知背叛自己的人是同事后,董家希如墜冰窟。

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跑去找導演解釋,可已經無法扭轉局面。

公司,永遠不是交朋友,談交情的地方。

朋友靠情感維系,同事靠利益鏈接。

今天,你和同事關系很好;明天,你們可能就會因為一個晉升機會成為競爭對手。

職場人最不成熟的表現,就是和同事談感情。

投資大師菲利普·費雪初入職場時,也曾遭好友背刺而離開公司。

多年后,有記者采訪他問:你憎恨那位好友嗎?

他頗有深意地回答說:我們的關系很復雜,人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動物。

深諳人性的他當然明白,職場不是象牙塔,工作也離不開利益的考量。

利益一致時,大家是同盟好友;利益相左時,少不了傾軋算計。

你把同事看得太重,對他們的期望值就會拉高,當期望落空,痛苦和煩惱就來了。

放眼望去,那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多少都帶點無情。

他們不會把隱私透露給同事,更不會對同事毫無防備。

這不是涼薄,而是對自身最好的保護。

02 不過分熱情

復旦教授梁永安說:

工作中最大的累,就是不得不與身邊的各種人和事周旋。

為了照顧到別人的情緒,你會努力滿足對方的需求;為了體諒他人的工作難處,你主動分擔對方的任務。

卻不知,過分的熱心換不來同事的好感,反而會讓自己身心俱疲。

有一個熱門詞語,叫“便利貼女孩”,說的是那些初入職場,不懂拒絕的新人。

她們沒有什么核心競爭力,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廉價的熱情。

公司同事有什么要求,只需要給一張便利貼,他們就會按照要求去完成。

比如說,泡咖啡,買早餐,幫忙做表格……

這樣的后果往往是新人累得像一個陀螺,根本沒有時間學習提升自己,連試用期都過不了。

而職場菜鳥走向職場老手的第一步,就是丟掉無謂的熱情。

馬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職場不是做人的地方,是做事的地方。

與其費盡心力用于人情來往,不如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當你能夠保持冷漠,懂得拒絕,自然就能專注于自我成長,在職場上越走越遠。

03 不自作多情

網上有個問題:

人在職場,什么樣的人活得最累?

答案是:內心戲豐富,喜歡自作多情的人。

老板在會議上批評某種現象,你總會不由自主地認為是在影射自己,從而惴惴不安;

領導偶爾晚回你的消息,你總會認為是對方嫌棄你工作完成地不好,因此患得患失;

同事更新一條朋友圈,你總會覺得某句話是針對自己,一直悶悶不樂。

多情,就像是一把雙刃劍,給人豐富感知力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容易被入侵,陷入自我否定、精神內耗的沼澤地。

在職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其實并沒有多少人關注你。

一個人要是管不好情感,就會陷入無限的內耗中,失去掌控生命的力量。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

“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你所以為的影射,針對,往往都是自己在自作多情。

人在職場,收起你敏感的觸角。

把外在的聲音關到最小,聚焦自己想要的,才能在自己的節奏里輕松工作。

04 不過度共情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護城河”的概念。

意思是,當我們對他人的負面情緒不設防,自己的生活就容易被他人情緒的洪流沖擊,進而崩潰決堤。

當一個人過度共情別人的負面情緒,別人的事就會轉化為自己的萬千愁緒。

博主@蔡璐從事設計工作,旁邊坐著一位很喜歡抱怨的同事。

同事很消極,整天擔憂自己的未來,抱怨領導的刻薄。

一開始蔡璐還會安慰同事,時間久了,她就發現自己慢慢也變又喪又刻薄。

其實呢,她之前是很喜歡設計工作的,上班時干勁十足,從不發牢騷。

后來有一次,部門的主任找她談話,問她最近的狀態為什么如此消極。

這時,她才意識到不對勁,這段時間自己簡直就是一個怨婦。

作家白落梅在《相思莫相負》中說:

“人的情緒,是一種傳染病,當你不能感染一個人,就必定要被其所感染。”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為別人的情緒買單。

那些抱怨的話,左耳進右耳出,不用放在心上。

要知道,愿意做一個安靜的聽眾,已然是仁至義盡。

保持冷漠,不過分共情他人,你才能擺脫抱怨的干擾,穩住自己的情緒。

一旦穩住了自己,也就穩住了工作局面。

05 不情緒用事

有一年,巴菲特犯下嚴重錯誤,創下了他擔任總裁以來的最低營收。

在致股東的公開信上,巴菲特自我反省道:

“市場需要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決策,并迅速采取行動時,我卻陷入了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決策失誤。”

在巴菲特的投資理念里,不情緒用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稍微遇到不順,就沖動上頭,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引來更多麻煩。

職場顧問崔璀剛畢業時遇到過一個十分難搞的客戶。

崔璀據理力爭之下還是沒用,一怒之下她當即臭罵了客戶一頓。

爽是爽了,可接下來面對的是老板的不信任,認定她不堪重任。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她完全得不到重用,薪水更是少得可憐。

康奈爾大學研究顯示: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的高低,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未來的成就。

以心情為導向,小麻煩會變成大麻煩,小問題會變成大問題,一切只會滑向更糟糕的困境。

弱者心里都是我,強者心里都是事。

一味宣泄自己的情緒,只會讓別人覺得你無能。

一味任由自己崩潰,最后只會徒留一地的殘局。

收回無用的情緒,把精力放在有價值的事上,才是一個人在職場最聰明的做法。

耶魯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研究。

他們向數百位企業家、公司高管、職場精英發放了一張問卷。

讓這些成功人士分別列出,影響他們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結果顯示,“不被情感左右”被絕大多數人列為最重要的因素,占比80%。

從今往后,少在意別人,多專注自己;少關注情緒,多重視成長。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把有限的時間,留給最值得的事情。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74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