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半是演員_一半是觀眾

圖片[1]-人到中年:一半是演員_一半是觀眾-愛分享導航

《莊子評注》里有一句話:人生在世,一半是演員,一半是觀眾。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后空無一人,每天都在為房貸、車貸、藥費、學費發愁,彎著身子負重前行。

疲憊之余,要學會給自己松綁,讓自己不至于太過勞累。

既要在煙火里扮好角色,也要學會在喧囂外安靜觀心。

既要一個跪地撿碎銀,也要舉杯邀明月。

衣襟沾滿紅塵,眼底藏著星河,這便是中年人最好的活法。

01 關于家庭:一半承擔,一半放手。

人到中年以后,會發現:真正決定一個人生活質量的,其實是家庭。

為了守護這份幸福,中年人把自己活成了石橋。

孩子的學費、父母的藥費、伴侶的嘆息,像一道道裂縫布滿橋身。

帶父母輾轉幾個醫院對比治療方案;操心孩子一日三餐;和伴侶為瑣碎小事爭吵,轉頭又默默煮一碗面放在對方桌前;不敢病、不敢倒,甚至不敢喊一聲累。

汪國真對中年有個很生動的描述:

在你這個年齡,左手要拽著孩子,右手要攙著父母,你成了他們兩邊的家長。愛人跟你一樣,也在中年的河流上忙著捕撈。

面對這一切,他勸解中年人:你得有自我疏通和修補的能力。

愛是責任,但不必借此綁架彼此,過度犧牲換不來感激,只會讓家人背上愧疚的債。

所以呀,中年人既要演好父母、兒女、伴侶三個角色,又要學會放手,少一些“為你好”,多留點時間取悅自己。

就像汪曾祺的父親,掙錢養家之外,還會畫畫,刻章,拉胡琴,彈琵琶,養花,養蟋蟀,關心兒子的學業,但不強求。

汪曾祺在父親的影響下,一生無機心,少俗慮,愛家人的同時,也不委屈自己,寫字、賞花、逛菜市場,讓心靈得以放松。

想起一段很治愈的話:

不要太在乎孩子,也不要太在乎你身邊的親密關系。你的子女、親人不過是你的一個緣,任何關系都是你和自己的關系。

愛人,先愛己,即使是一家人,也都有屬于各自獨立的空間。

擁有幸福家庭的前提是,理順自己的心態,擺正和家人的關系,一半承擔,一半放手。

02 關于工作:一半攀山,一半看云。

“世人慌慌張張,只為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惆悵,可讓父母安康,可護幼子成長?!?/p>

中年人的職場,是背著房貸車貸的蝸牛在努力攀爬。

開會時爭得面紅耳赤,加班時熬得雙眼通紅,酒桌上咽下委屈賠笑,只為保住飯碗,撐住一家老小的天。

這出戲,演的是“敬業”,拼的是擔當。

但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一定會成功,賺錢的意義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這世上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值得你為它拼命,別太上頭。

作家陳家琪在《人生天地間》里,犀利地寫道:為工作而活著,到頭來會發現自己從未生活過;為活著而工作,結果每一份工作都是重新生活的開始。

職場是謀生的戲臺,不是人生的全部劇本,工作只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很喜歡蔣勛老師,在他眼中,尋常的日子有著無盡趣味,花開葉落,朝陽晚霞,三餐四季,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很好。

他曾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去看花、看樹、閑聊;還給房子開了12扇窗戶,只為看到淡水河緩緩流淌。

他在池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寫作、畫畫、散步、讀經,和自然萬物生活在一起,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輕松。

詩人秦立彥覺得“打拼”這個詞,使人想到“懸崖上的攀登,泥沼里的掙扎,辛苦,代價”,但還有一種人,他們把攀登看作游戲,“每攀登一步,眼前就展開不同的風景”,并為此快樂。

來人間一趟,要謀生,也要謀歡。

工作的第一目的,永遠是賺錢,做好該做的事,不焦慮,不內耗,該攀山時攀山,該看云就看云。

03 關于社交:一半應酬,一半獨處。

中年人的社交場,很有意思。

飯局上觥籌交錯,聊得熱火朝天,一會相見恨晚,一會酒逢知己,看似一團熱鬧,實則都是逢場作戲的客套,各取所需的關照。

錢鐘書先生在《論交友》一文中說:“我們講交情,揩面子,東借西挪,目的不在朋友本身,只是把友誼作為可利用的工具……”

中年人的社交圈,本質是利益交換,懂點人情世故,固然能少走許多彎路,但生活終究是自己的,何必活給別人看。

真正活通透了的人,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深諳“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推掉無用的飯局,關掉喧囂的群聊,把時間留給窗前的一杯茶,手邊的一本書,夏夜的一場雨。

因為,應酬只為生存,獨處富養精神。

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時,經常要參加各種宴會,或吃飯,或喝茶,有些是工作需要,有些為朋友私交。

在他看來,看人,請客,送禮,也并非全是虛偽的俗套,多少也有些誠意在。

但這不妨礙他喜歡一個人在夜里去看荷香月色,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那一刻都可不理,真正做個自由的人。

他坦蕩又真誠,“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p>

人到中年,社交的最高境界,是入世不入局。

04 應酬是給世界看的皮影戲,獨處才是與靈魂的對談錄。

聽過一個禪宗故事。

無相禪師行至河畔討水喝,青年望著他襤褸的僧衣嘆道:

“待我了無牽掛,便效仿師父出家修行,但不像您一樣居無定所,而是找個地方隱居,好好參禪打坐?!?/p>

禪師輕撫水車木軸:“若將這架水車全浸水中,或完全離水,會如何?”

青年答:“全浸則被沖走,離水則難轉動?!?/p>

水車與水流的關系,恰似中年人與世界,太近容易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太遠則會漂泊無根。

最好的狀態,當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既陪世界演戲,又給自己留座。

擔家庭的責,也悅自己的心;攀事業的山,也品生活的趣;懂世故之情,也愛獨處之樂。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23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