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中年以后,行走最能養命-愛分享導航](http://www.zzgyrme.cn/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6113819730-AA0F2A44-FC2E-4BBD-9695-00941D61E139.png)
有一次,張鄂請求蘇軾寫一幅字,內容是關于養生方面的。
蘇軾笑著說,我得到了一個養生長壽的古方,藥只需要四味,現在贈予你。
說罷,蘇軾在宣紙上寫道:
一曰無事以當貴
二曰早寑以當富
三曰安步以當車
四曰晚食以當肉
其中的第三味藥“安步以當車”,就是在強調走路的好處。
百練走為先。
不同于其他的運動方式,行走對身體的損傷最小,也最安全。
人到中年,行走是最好的良藥。
每天堅持步行,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富養。
01 行走養身
世界衛生組織曾通過研究指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科學性地行走鍛煉,是身心健康的關鍵。
走路多了,鍛煉了筋骨,加強了心肺,身體也會越來越好。
巴金一生都熱愛行走。
他在巴黎求學時,“每天上午到盧森堡公園里散步”。
臨老了,也沒有松懈下來。
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是喝杯牛奶,然后去樓下院子走一走。
甚至晚年生病了,拄個拐也要走上幾十米或百多米。
老先生活了一百多歲,他認為人老先從腿老。所以在他看來,鍛煉身體走路最好。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中年人如果總是久坐不動,各種器官會一步步衰敗。
只要邁起步子,用行走代替久坐,用散步代替躺平,走多了就會離疾病越來越遠,離健康越來越近。
被稱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平日里也十分喜歡步行。
他在八十多歲的時候,仍然每天堅持從家步行到店里。
這段路程將近兩個小時,可他卻感到樂此不疲。
談到這個習慣,小野二郎感慨道:“如果不是堅持走路,我怎么能八十多歲還在店里站一整天啊。”
步行鍛煉,是中年人自律的開始,也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醫生稱45-55歲,為人生旅途的沼澤地。
這個年齡段,身體開始走下坡路,高血壓、肥胖癥等各種問題也頻發。
偏偏這階段,我們要忙事業、要顧家庭,無暇鍛煉身體。
因此對中年人來說,行走,便是很好的選擇。
不必花錢去健身房折騰各種器械,也不必花心思研究五花八門的養生秘方。
堅持行走,日行萬步路,就是最佳的保健。
02 行走養心
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幾乎每天都會出門散步,來排解他哲學探索過程中的壓力和沮喪。
他有一位時常臥床不起并因此心情抑郁的嫂子。
為了鼓勵對方,他曾寫信告訴她:“無論如何,也不要失去散步的欲望。我不知道,有什么沉重的念頭是無法通過散步來遠離的。”
中年人行走的過程,也是一場清空自己的過程。
大步往前走著,那些源自工作和生活的枷鎖也會一一卸下,讓內心獲得自由。
沙恩·奧馬拉在《我們為什么要行走》一書中,提出了療愈自我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定期行走。
中年人心有千千結,如果此刻你累了,倦了,厭了,不妨出門走上一走。
在小區的花壇附近轉轉,在菜市場上逛逛,找回那一份久違的平靜和從容。
尼采曾陷入一段低谷期。
《悲劇的誕生》出版之后,激怒了一批古典主義教授,迎來事業上的至暗時刻。
在感情上,他也屢受打擊,多次求婚,卻多次被拒。
他為此痛苦不堪,不僅患上了頭疼病,視力也迅速惡化。
他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務,開始自我療愈身心。
最初,他在湖邊和森林中漫步,一走就是六個小時。
后來,他開始嘗試在山間行走,那里空氣清透、光線適宜、景色宜人,充滿了生命力。
天氣轉冷的時候,他跑去南部城市過冬,每天仍會散步四小時左右。
長期的行走讓他心靈重獲平靜,這段時間,他寫出了《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多部驚世之作。
行走,是情緒的釋放,也是對內心的一種有力滋養。
有時間就為自己安排一場遠足,沒時間就在自己的住所周邊散散步,
無所事事地踱步,漫無目的地觀察,只專注從身邊流過的云、風時,療愈便產生了。
03 行走養神
梭羅曾談到行走的好處:
“我的腿一旦動起來,腦子里的想法也開始涌動,好像朝著低處泄洪,想法在高處源源不斷地形成新的水流。涓涓細流從源頭冒出,滋潤我的大腦。”
身體動起來,腦筋也會跟著轉起來。
在行走中,人處于一種松弛的狀態中,思緒得到梳理了,靈感自然會涌現。
喬布斯49歲那年,想要出一本關于自己的傳記,于是,打電話給傳記作家艾薩克森,邀約見面。
讓艾薩克森費解的是,見面地點不在對方公司,也不在其他正式場合,而是在戶外,喬布斯邀他一同散步。
事后他才了解,原來喬布斯喜歡在散步的過程中進行嚴肅的談話,甚至有邊走路邊開會的習慣。
他那些驚人的創意和顛覆性的想法,都是在散步中產生的。
人到中年,走下坡路的何止是身體,腦力也開始衰退,專注力也在下降。
行走,便成了打開思維的那一把鑰匙。
當我們腦子停滯時,不如先讓身體動起來,緩解大腦疲勞,注入活力。
海明威只要遇到創作瓶頸,需要理清思路的時候,便會沿著碼頭走很長的路,看海鷗飛翔,看船帆鼓動,思緒會漸漸清明起來。
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一天散步的時間長達4個小時,他利用這段時間整理思路并記錄靈感。
行走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激活宕機的大腦。
如果長時間坐在桌前處理工作任務,久了腦子會一片混沌,難以再專注且有效地進入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不如選擇出門去散步。
在輕松的漫步中,收回渙散的注意力;在與外界萬物的交匯中,激發思考力。
張伯禮院士在有一次采訪中說道,最好的鍛煉就是走路。
他每天都會走個六七千步,這種習慣已經堅持了有20年了。
因此,他現在仍然精神抖擻,忙著出門診、四處講座。
行走給人帶來的變化,或許一天兩天看不出來。
但堅持下去,從身體到心靈、再到精神,都會悄然地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