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好的人,運氣會好

圖片[1]-住得好的人,運氣會好-愛分享導航

自媒體作家九邊有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他說:每個人都有兩次投胎的機會。
第一次是你出生的時候,這是生理意義上的投胎;
第二次是你選擇居住地的時候,其重要程度,不亞于二次投胎。
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是我們無法把控的。
但是成人之后選擇在哪里居住以及如何生活,也藏著足以改變我們命運的契機。
住的好的人,運氣往往不會太差。
01 你居住的城市,就是你的眼界。

前段時間,剛高考完的親戚家的小孩,向我尋求志愿填報的問題。
我只給了一個建議:無論如何,往大城市擠一擠。
不是對小城市有任何地域偏見,而是去到更大的地方,能更大限度地拓展一個人認識世界的邊界。
加拿大設計師多夫·查尼被同行譽為“被上帝眷顧的設計師”。
因為他總能提前預知潮流趨勢,并在恰當的時機推出相應的設計。
但他本人對此卻不以為意,“根本不用勞煩上帝,當我看到一種設計在10個地區流行,我沒理由不相信它不會在第11個地區大受歡迎。”
回看了他的發家史,我才真正理解了他這句話的深意。
多夫·查尼剛開始做服裝的時候,住在老家蒙特利爾。
在那個閉塞的城市,風格和時尚還未走入大眾視野。
他只能在書本雜志上獲得相關的潮流資訊,彼時他的設計風格,單一而枯燥。
1990年他去往南加州旅行,途中看到一種配色艷麗、造型極簡的風格。
旅行結束之后,他就以此為靈感,設計出了風格相似的服裝,很快幫助服裝店打開了銷路。
深受啟發的多夫從此開始四海為家。
他到全球做尋訪調研,參考各地的風土人情,接觸不同的設計風格,為自己的設計注入新鮮血液。
不久之后,他的設計便在當地火了起來,而后在全球大放異彩。
所以你看,與其說他是被上帝選中的幸運兒,不如說他是在打開眼界的過程中抓住了好運。
海明威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么此后無論你到哪里,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
你年輕時居住過的地方,見過的世面,遇見的人和事,都會悄無聲息地打開你的視野,開闊你對世界的認知。
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千萬不要貪戀安逸和溫暖,你要在年輕的時候,住在一個大城市。
你見過的世界越大,能看到的機會就越多,也有更大的概率和好運不期而遇。

02 你居住的小區,就是你的圈層。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前幾年提出過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五環理論”。
在北京,很多優秀的公司都在五環內。
一部分年輕人為了相對低廉的房租,住到了五環外,每天來回上班可能超過3小時。
而那些月薪過萬的,愿意花更多房租住在公司附近的人,通勤時間不足1小時。
后者每天要比前者多出2個小時,用來工作、學習、思考。
五環外的人每天花幾個小時擠地鐵、公交,所以和優秀的同事差距越來越大。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說出這樣一番話,被很多人譏諷“不食肉糜”。
可在這一點上,我與他的觀念不謀而合。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曾有過一段“北漂”的經歷。
和其他北漂族不同的是,我沒怎么吃過租房的苦,也幾乎從不擠地鐵。
剛開始,公司的HR給我推薦了一個住處——一個離公司特別遠的小隔間,兩個人合住,每月一千多塊錢。
便宜確實便宜,但問題也很明顯。
首先,它隔音太差,住戶又密集,一天到晚都能聽見“咚咚”的腳步聲,讓我的睡眠質量大打折扣。
其次,它離公司太遠了,通勤時間要三小時左右。
住了沒多久,我就退租了,用手頭僅有的積蓄,租了公司對面一套一居室。
簽完押一付三的租房合同,我兜里的余額只夠那個月的口糧。
但此后我的生活水平,卻得到極大的改善。
中午下班時,步行五分鐘到家,簡單吃個飯,還能睡個午覺;
每晚下班后,再也不用忍受室友的叨擾,可以安安靜靜閱讀寫作。
周末去參加各種文化論壇,讀書交流會也很方便。
也是在參加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我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媒體人,在我后來創業的過程中,他們也都有過助力。
有句話說的很在理:
“貴的小區,貴的不是那一堆鋼筋水泥,而是附加在其上的各類社會資源。
這個資源可能是優質的教育,便捷的交通,也有可能是一群精英鄰居。”
千金買房,萬金買鄰。
你選擇住在哪里,也是在選擇一群鄰居,一個生活圈層,一種生活方式。

03 你居住的房間,就是你的生活。

心理學家喬納伯杰,做過一個“搬向機遇”的社會實驗。 在政府幫助下,他將一些居住環境很差的住戶,搬遷到干凈明亮的新房中。 并囑咐他們:“保持家中整潔,否則政府將收回房子。” 人們不想失去這樣的好住所,都盡力保持衛生。 半年后,當喬納伯杰再去走訪,發現這些人變化很大。 搬家前,他們所住的屋子非常臟亂,鄰里關系也非常緊張。 而居住環境改善后,大家都溫和不少,做事更有章法,生活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由此他得出結論:居住環境,對人有一種“傳染”作用。 臟亂的環境會散發出負能量,久居其中,人的運勢也會變差。 而舒適干凈的居住環境,會創造一種正面的磁場,使得居住其中的人心情愉悅,從而引發正面積極的效應,好事連連,好運不斷。
房間干凈整潔的人和凌亂不堪的人,過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豆瓣網友六六分享過他的兩個朋友的故事。
六六有兩個朋友小C和丁丁。
小C的房間里,沙發上、地板上扔的全是衣服、書。
桌上也總堆積著沒吃完的外賣,和各種食物的包裝袋。
冰箱里的食物,過期的過期,發霉的發霉。
而丁丁的房間,雖然小但是永遠井然有序,一塵不染。
沙發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玩偶,書柜里分門別類放好各類書籍。

茶幾上放置的花朵會定期更換,陽臺上的綠植也被照顧得很好。

與之對應的,兩人的生活狀態也形成了強烈反差。

小C平時負能量滿滿,常常牢騷滿腹,是個悲觀主義+拖延癥患者。

畢業后換過好幾份工作,每一份都干得不開心。

丁丁則對生活很有規劃,健身、煲湯、學英語、定期與朋友聚會,畢業第三年,順利跳槽到自己理想的公司,薪水翻倍。

每次與她見面,看到的都是妝容得體、元氣滿滿的她。

日常經驗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一個人居住的房間代表著他的精神面貌。

屋子臟亂邋遢的人,生活也往往是得過且過;

房間整潔干凈的人,通常擁有高配的人生。

人是環境動物,我們居住的房間,是生活里最大的磁場。

只有住得好,人才能提起精神,鼓足干勁,好好生活。

學者于丹曾講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如果你不在家,請回想一下不久前你離開家時房間的樣子。

地板上有沒有積滿灰塵,沙發上是否有堆積如山的過期雜志,衣柜里是否凌亂不堪,廚房灶臺上是不是油漬斑斑……

如果是這樣,那么小心了,你的人生可能危機四伏。”

這段警醒,也用來提醒各位朋友們。

如果你覺得當下生活不如意,請你環顧你的居住環境,以及你的生活狀態。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10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