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在同學群里從來不說話,也不退群,也不參加聚會?

圖片[1]-為什么有人在同學群里從來不說話,也不退群,也不參加聚會?-愛分享導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或是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既在同學群里幾乎無話可講,與此同時也不退出并刪除這個群聊,而是就讓這個群一直擺放在自己的通訊錄里,這是為何?原因就在于這3個現實的人性答案里。

01 不說話之人,是大概率已經看透了人際關系的本質

讀書的時候,大家之所以能夠無話不說,那是因為這是在學校,在一個還未曾被各種社會習氣所污染的群體里,自然也就不會為了各種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的行為發生,就算即便有,那也真的只是很少數人的小兒科罷遼。

但是,當大學畢業,離開學校,進入到社會時,性質就開始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了,在這個社會的大染缸里,每個人所處生活環境是不同的,自然人生境遇也是不同的,那么久而久之以后,每個人對人生的感受自然也就有所差異啦,這個時候的你們,不可能在——無話不談無話不說了,這就是群里變得冷清的原因之一。

而終其根本則是,大家經過社會的毒打以后,或多或少都懂得了,原來一切所謂關系的背后——都是利益與價值的交換,所以,皆選擇了“沉默是金”。

02 之所以不退群,那是因為那個里邊有我曾經青春的記憶。

雖然只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群,但是我相信,這個群于你而言,真的是承載了你太多的回憶與青春,甚至有的人可能至今四五十了,也依然記得與初戀時的情景,逃課回宿舍打游戲的情景,在宿舍講鬼故事的情景,抽煙被抓被罰的情景,舍友一同外出打網吧的情景,等等。

這些回憶,但凡只要是個正常的人,即便那個人在學生時代被欺負,他也一定會有一份美好的回憶在其心里不曾忘記,這就叫人心。

然而,當人一進入到這個社會的大染缸,被各種鋪天蓋地襲來的五欲六塵所裹挾與侵蝕的時候(心隨境轉),曾經的同學之情注定是會變得物是人非的,自然你們之間是不可能在有所謂的共同話題啦,相反,只會越來越少。

盡管如此(物是人非),但那畢竟就是真真切切的裝滿了你回不去的青春記憶(熟悉的名字/依稀還記得大家的面貌),就如同當你在聽到你那個時候聽過的老歌依然還是會——汗毛豎起,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不論你在怎么變(即便身處國外),與青春有關的一切記憶,是永遠都會在的。

03 當你驀然回首一切過往(從畢業→到進入社會→到被毒打→到“新生”成長)再來看這一切,想起了孔子所講的那句話:“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于你而言,“濃”也好,“淡”也罷,對你來講,已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是一種“本能”,就是當那個同學確實遇到了需要幫助的地方,又或是當他們遇到困難 需要予鼓勵與支持的時候,你依然還是會去伸出援手,而平日里早已把這種默默的關心與支持開成了靜音,就是此“矩”。

最后,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連天地都無法長存,更何況人呢,所以,物來則應(明是非/好待人),物去不留(不迎合/不強求),當下既未來。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44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