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讀懂莊子的人生四境界,人生沒什么放不下-愛分享導航](http://www.zzgyrme.cn/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7115308578-image.png)
蘇東坡一生博覽群書,但在讀到《莊子》時卻不由自主贊嘆:
“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莊子的文字就像一盞明燈,從古至今給予無數人智慧的啟迪與洗禮。
而在今天這樣一個全民被內卷與焦慮裹挾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多讀一讀《莊子》。
從它那充滿哲學深味的故事里,你會收獲心靈的清靜,也會找到穿越俗世煩惱的路徑。
讀懂了莊子的人生四境界,你的人生也就沒有什么不能釋懷,不可放下。
01
不執于物
有位木匠名叫梓慶,有一天他雕刻了一個木制的鳩形鳴箏架,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國君看到后贊不絕口,問他是用什么神奇的方法做出來的。
梓慶回答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木匠,哪有什么神奇的方法。
在雕刻之前,我確實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我會先齋戒三天,平靜心神。
在這三天里,我不考慮任何獎賞、名聲,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等我的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就會走進山林,觀察天地自然的造化。
當我找到了最適合的樹木后,心中就會浮現出鳩形鳴箏架的形象,這時再動手雕刻,它自然就成型了?!?/p>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之所以總是活得焦躁不安,就在于內心總被各種繁思雜念所纏繞。
太在意得失,把很多外在之物,名聲、財富、權利等看得太重。
卻不知,人心執物,物反困心。
想要的東西多了,反而容易為其勞心傷神而終至一事無成。
只有像梓慶這樣,放下對物欲的貪求,才能回歸自然澄明的心境,并借此修身成事。
明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平定朱宸濠的謀反,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他非但沒有被封官行賞,反而惹來一堆麻煩,各路權貴都來打壓他、陷害他。
認清不利形勢后,王陽明趁著守孝的機會,直接辭官回了老家,開啟講學事業。
可即便如此朝中仍有勢力一直要打壓排擠王陽明,甚至有人要求把陽明心學列為偽學。
面對如此不公境遇,弟子們忍不住為其打抱不平。
王陽明自己卻看得透徹,深知功名利祿不過是浮云,并不值得自己浪費心力去在意。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人在欲念膨脹時,容易會迷失本真。
放下執迷,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物欲所役,心無掛礙即是富足。
正如莊子所說:智者心境空無,忘言氣守,應物不迷。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明白執迷于外物是一場沒有盡頭的追逐。
想要獲得解脫,最好的辦法不是向外求,而在于讓自己保持心靈的自由。
讓萬物為己所用,卻不被其所縛,就像游魚不困于水,飛鳥不縛于空。
那便是生命活出曠達與灑脫的開始。02
不執于人
河流即將干涸,一對魚兒在岸邊的小水坑中掙扎。
它們緊密相擁,用濕氣互相潤澤呼吸,從口中吐出氣泡傳遞給對方,艱難地維持著生命。
但莊子認為,與其在困境中如此勉強依存,不如彼此忘卻,各自回到江河湖海里暢游。
都說人的一生之重,不過飽餐與被愛;一生所求,不過溫暖與良人。
為此,我們也都習慣于不遺余力地維系關系,期待用一世真心換一生相伴。
然而人際交往的悖論恰恰在于:凡是讓你感覺費勁的相處,其實都是錯的。
這也是為什么,莊子看到那兩只辛苦的魚兒時,心生的不是感動,而是“何必如此”的感慨。
當緣分已盡,卻還要苦苦拖住對方不放手,看似浪漫,卻會帶來更多的痛苦與消耗。
成熟的應對之道,是學會打破情執,把自己還給自己,也把別人還給別人。
張愛玲和胡蘭成婚前曾有過一段美好戀情,胡蘭成還在婚書上許下“愿使現世安穩”的諾言。
可惜之后沒多久,胡蘭成就開始頻頻移情別戀。
為了保住婚姻,張愛玲做了很多努力,甚至變珠寶首飾給在逃亡路上的胡蘭成寄生活費。
直到身心疲憊之后,她才意識到感情無法強求。
最終她以一封訣別書結束這段關系,與對方一別兩寬。
離婚后她把心思都放在了小說創作上,由此迎來自己寫作事業的新高峰。
世事無常,人心易變。
因為害怕失去而執著于與他人相互捆綁,注定會讓人生陷入困局。
什么才是成年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
莊子給出的答案是:“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真正高級的情感狀態,不是糾纏不休,而是能各得其所,找回各自完整圓滿的模樣。
當兩條魚回到廣闊江湖,忘掉彼此,整個水域都會成為滋養他們的家園。
人與人亦是如此。
用淡然灑脫的心態看待任何關系,你會發現,放手給對方以自由,也就是給自己以自在
03
不執于情
一個人駕舟渡河,突然被一只空船撞到,即使這人脾氣很壞,也不會因此而生氣。
但是如果他看到有人在船上,必定會對其大聲喊叫。
如果喊叫聲沒有被聽到,他還會不斷高喊,并且忍不住怒火中燒,對其破口大罵。
這一切的改變,只是因為剛才那船是空的,而現在的船上是有人的。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禪意極深的故事。
很多時候,讓你生氣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感覺到自己被他人有意冒犯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要通過爭辯爭吵,來宣泄內心怒火。
其實,船上那個人做了什么并不是重點,重點在于我們將自己的認知投射在了對方身上。
因為心里認定他“不可以、不應該那么做”,才會為此而倍感憤滿與不滿。
但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根本不可能以你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太過在意個人感受,從而執著于與人較真,除了給自己制造精神內耗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情緒如海,智者善舵。
能夠在這繁雜世間從容行走的人,都是有智慧穿越情緒迷霧,掌握自己人生航向的人。
蘇軾被貶謫至黃州期間,一次夜晚走在路上,偶遇一個流氓,將他推倒。
看到蘇軾倒地后,對方不僅不道歉,口中還罵罵咧咧。
蘇軾卻并未動怒,只是從容從地上站起,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后就轉身離去。
后來,他在寫給好友王端叔的信中,說了這樣一段話: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為人識?!?/p>
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讓他明白,保持一顆謙遜自持之心,才是最有益的處世之道。
而一旦放大格局,放下“他人應該如何對我”的執念,人自然也就不會再受情緒所牽制左右。
正如古語所言:修心如止水,遇物盡空船。
沒有人可以不經受世事刁難,改變不了所遇所見時,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轉變心境。
將自己置于更廣闊的視角中,把心胸放寬,把格局放大,把榮辱看輕。
如此,人生哪里還有什么值得生氣與計較的事?
04
不執于命
孔子周游到匡地,宋國人一層又一層地包圍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彈琴誦讀。
子路很是好奇:“先生如此歡心是為什么呢?”
孔子回答道:
“在海里捕魚,不懼怕蛟龍的人,是作為漁夫的勇敢;
在深林里捕獵,不懼怕老虎的人,是作為獵夫的勇敢;
在前線作戰,不怕刀槍,視死如歸的人,是作為戰士的勇敢;
知道窮困有命,通達有時,遇災禍面不改色的人,是作為圣人的勇敢。
所以還是泰然處之吧,我要聽從自己的命運啊。”
人在年輕時,往往都有一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好勝之心。
可遺憾的是,總有各種措手不及的意外出現,將你的計劃全盤打亂。
你越是試圖與之對抗,越會在現實面前屢屢受挫,直到被挫敗感徹底擊倒。
很多人之所以失去心氣,一蹶不振,也正緣于此。
莊子寫道: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
我們以為掌控一切的才叫強者,事實上世事難料,懂得通達命運真相,不盲目抗爭,順勢而行,才是智者所為。
作家木心曾遭受過三次牢獄之災,但即使飽經艱辛折磨,他仍活出了文人最體面的模樣。
在監獄里,他從不自憐自怨,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找樂子。
在紙片上畫鋼琴琴鍵,彈無聲肖邦;用偷偷藏起來檢查材料的稿紙寫詩,繪制山水畫。
后來有人好奇,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可以支撐他于苦難中充滿歡愉地活。
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命運擺布我,而我學會了旁觀的本領。”
用他的話說,人生就是一個起起落落的過程,而他早已習慣并適應了低谷。
正所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不能太認死理。
面對命運洪流的來襲,要提醒自己,即然結果無法改變,那就允許一切發生。
當你能安住當下,對所有際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事情自會慢慢朝好的方向發展。
《莊子·逍遙游》中寫道: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
一個人的強大,從來不在于擁有多少,而是來源于內心無執無擾的境界。
北冥之魚因為不滯于風而得以遨游天地,泉涸之魚因為不縛于情而得以暢游江湖。
我們也一樣,只要學會給人生做減法,放下無謂執念,皆可成為自由自得的人間逍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