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自曝后悔離職_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馴獸師效應”

圖片[1]-央視主持人自曝后悔離職_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馴獸師效應”-愛分享導航

最近,央視前主持人楊茗茗火了。

她在社交平臺公開發視頻,說自己后悔離職了。

當年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央視的工作,自己創業,信心滿滿地打拼自己的事業。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她發現,創業并沒有想象中的輕松。

離開了央視的庇護,世界對她展開了殘酷的一面,而她卻沒有做好準備,導致自己被坑,被騙。

而且當年在央視只需要做好主持的本職工作。

開公司之后,當了老板,她發現自己各個方面都要學習。要管人,要管財務,要對接各種人。

非常辛苦,壓力也大,要養自己,還要養公司,她一度患上了抑郁癥。

她調侃自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啊,如果沒有離職,也許她現在依然還像以前一樣的體面從容、風光無限。

看完她的經歷,我想起了羅振宇的一個演講。

羅振宇提到:在馬戲團,馴獸師能指揮比他厲害得多的獅子、老虎去完成表演。而馴獸師本人其實是非常弱小的,老虎只要輕輕一爪子就能打死他。

但是,在漫長的職業生涯里,馴獸師通過鞭子、籠子這些更大的力量框架讓猛獸覺得他有力量。

人也是如此。

人這一生,尤其是在職場,也是一個把自己放入更大力量框架的過程。

也就是從一個小平臺到一個大平臺,再到一個更大的平臺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平臺賦予你力量,在外人看起來會感覺你很厲害。

比如xx公司總經理,xx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但是如果你把這個光環當成是自己的,就很容易露出原形。

很多在職場的中年人,本質上就是“馴獸師”。

千萬要保持清醒,不要以為自己的力量真的可以壓倒老虎,否則就要倒大霉了。

01

講一個我們同事遇到的事。

前些年圖文電商光景好的時候,負責選品的同事聯系過一個很大的供貨公司,對方負責對接的商務叫小王。

當時成熟的供貨商比較少,他家規模又大,資源又多,所以小王成了各家追捧的香饃饃。

但是小王做事很不靠譜,經常出紕漏。

可因為他的公司大,找他的人絡繹不絕,他一個月業績能做到上千萬,經常發朋友圈炫耀。

時間久了,小王真的以為自己是個天才。選擇辭職,自己開公司,做供貨。

他覺得自己手里有這么多渠道、資源,在這行做肯定沒什么難的。

結果昔日鏈接到的渠道知道他離職后,根本沒有人愿意搭理他。

選品的同事說:我看重的是他以前公司打磨爆品的能力,豐富的資源和超強的品控,而不是他個人的能力。

他自己開的公司,根本沒有多少像樣的產品,文案做得還差。

最后干了不到半年,他就在圈子里銷聲匿跡了。

和菜頭曾經說過一個很有趣的比喻:

在大平臺的人,就像是躲在樹上的小鳥,看下去的時候,都是揚起的笑臉。

于是錯誤地把平臺的力量當成自己的能力。

一旦離開平臺,就從甲方變成了乙方,站在樹底下往上看去,全都是面無表情的屁股。

平臺的是平臺的,個人的是個人的。

前新東方副總裁莊重帶著團隊離開新東方的時候,把新東方的股票全賣了。

在他看來,公司沒了他們根本運轉不了,必然要走下坡路。沒想到新東方業務越做越好,股價一路飆升。

千萬不要把平臺的能量,當成自己的能量。

越是大的平臺,卻不缺人才。

我們必須知道,位置是別人給的,榮耀是別人捧的。

認清自己,保持謙遜,才能行穩致遠。

02

羅振宇在演講中,還提到一個很扎心的真相:

40歲以后,人的能力幾乎很難再增長。只能“狐假虎威”,加入更大的力量框架,讓自己顯得更強大。

他其實還有一句沒說。

那就是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能力其實都差不多,機會、平臺比能力要更為重要。

之前在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么秦末的沛縣在中國歷史上出的人才最多?

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都官至丞相,盧綰被封燕王,樊噲、夏侯嬰都是大將。

可以說沛縣人打下了大半個大漢江山。

答案是:平臺的力量

在劉邦起事之前,他們有的是縣衙小吏,有的是無業游民,有的是殺豬的屠夫。

正是有了劉邦提供的這個聚合各路人才的平臺,才有了他們出將入相的一生。

王立群老師講解歷史時,也說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真相:

再厲害的人,如果沒有平臺的助力,也很難有所成就。

全國上千個縣,哪個縣沒有主簿,哪個縣沒有屠夫。

每個縣都能拉出來十幾個水平和樊噲、蕭何差不多的人。

但是因為沒有劉邦提供的平臺和機會,他們做了一輩子小吏、殺了一輩子的豬。

人是很難通過自己的力量走出來,平臺永遠是自身能力最好的放大器。

比如薛兆豐老師,本來只是一個北大頗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但是在得到平臺的支持下,把專業的經濟學知識大眾化,完成了上億的變現,一躍成為網紅名師。

比如現象級網紅李子柒,她最先是在外網火的,是YouTube獨特的算法機制,讓她的優質內容成功突破傳播壁壘,收獲千萬訂閱,一躍成為文化輸出的典范。

俗話說得好:背靠大樹好乘涼。

成功的關鍵,在于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靠著平臺的資源和團隊,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擁有一番作為。

03

前陣子,一罐50塊錢的可樂上了熱搜。

某網友在上海某五星級酒店用餐時,發現外面賣三塊的可樂,在這個酒店賣五十。

因為酒店豪華,連帶著普通的可樂身價也翻了十幾倍。

位置不同,價值不同。

很多時候,決定你價值的不是你自身,而是平臺。

李笑來說:一個人要放大自己的價值,必須加入一個高價值網絡。

無論是資源還是影響力,大平臺對個人的托舉,都是小平臺無法比擬的。

學會躍升到更大的平臺,是每個職場人的必修課。

1. 善用畫布策略,廣結善緣。

萬維鋼提到過一個“畫布策略”。

當你發現有人要畫一幅油畫,你要盡快給他找個畫布。

意思是:通過服務高人,來獲取學習、晉升的機會。

在提供畫布的時候,你就有了一次近距離觀摩高手的機會,也結下了一份善緣。

比如網友@wenting就講過一個故事:

她的同事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做電子支持系統,這個工作的本質就是給大學里的醫學教授提供電子信息服務,幾年下來,她不僅學完了醫學院的課程,還幾乎把學校的教授都認全了。

憑著這些教授的推薦,她順利地考入了這所極其難進的醫學院,完成了人生的躍遷。

畫布策略的本質,是向上社交。

平時多參加業內的活動,多認識一些人,抓住關鍵人脈,釋放自己的善意,展現自己的能力,是向上躍遷的關鍵。

2. 學會T型深耕,拒絕固化。

有個笑話,宮里有個御廚“一點紅”,在宮里干了幾十年,到頭來只會做一件事:給包子點紅點。

別說躍升到更高平臺,換一個不點紅點的平臺,他就要歇菜。

這是所有的平臺都有的一個問題,分工細致。

而每個平臺的分工方式是不同的,一旦成為一顆特制的螺絲釘,幾乎就失去了向上躍遷的可能。

就拿我們來說,我們之前有一個固定職位:推文編輯,只負責推薦外部文章。

但是隨著外界優質賬號越來越少,我們推文越來越少,于是他們只能轉型原創。

有的推文編輯無法適應,有的卻能迅速轉型。

而這些轉型成功的同事,在平時既抓推文,又學習選題和原創。

這就是T型深耕的好處。

在專業深度上努力的同時,拓展跨界的寬度,這樣才能擁有更高的適應性。

《躍升》里有一個“70-20-10”學習法則:

70%精力深耕核心領域,20%投入關聯領域,10%探索跨界知識。

只有這樣,我們在上一個平臺優勢,才不會變成躍入下一個平臺的阻礙。

3. 有一種捷徑,叫“入伙式”躍遷。

想加入一個更大的平臺,還有一條捷徑,就是“未入職先入伙”。

先仿照這個平臺工作內容,產出一些相似的內容,讓平臺看到你的成果。

比如《文明之旅》的節目組就曾遇到一個畢業生,這個畢業生沒有筆試也沒有面試,憑一份郵件就拿到了offer。

這個郵件里,這個學生研究分析了這個節目的套路,直接發來了一篇完整的稿子。

過去投簡歷的方式太落伍了,不如直接展示成果。

假定你已經加入這家公司,提前已經產出了成果。

對于面試官來說,沒有比這個成果本身更有說服力的東西了。

作家孫春嶺說:個人在平臺獲取的價值,要遠遠大于他給予平臺的價值。

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真實水準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數。

千萬不要被自己的傲慢蒙蔽雙眼。

人在職場,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上更高的平臺,才能看得更清,走得更遠。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22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