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從“學英語”的角度,跟大家聊聊質變和量變的關系。
很多人學了十幾年英語,但是走出國門之后,發現仍然很難開口去表達。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是自己的詞匯量還不夠大?自己的語法還不夠好?
都不是,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客觀原因,一個是主觀原因:
① 客觀原因:自己開口次數太少。
想要提升口語水平,必須找以英語為母語或者官方語言的外國人練習。
但是跟中國人練習,哪怕對方英語再好,你也很難實現突破。
這里面的原理是這樣的:
當你意識到英語是對方的母語時,那么你的心理負擔就會變小,你知道隨便吐出來幾個單詞,哪怕有一些錯誤,對方都能立刻理解你的意思。
所以這時候你反而能大膽地流暢表達。
而當對方的英語水平不好時,溝通就會非常不暢,你自己的水平也會大打折扣。
當然,如果對方是德國人、菲律賓人這類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想要提高口語水平,性價比最高的方法是:花錢找一個菲律賓外教,讓他引導你不斷開口說。
當年我備考雅思時就是這樣操作的。
② 主觀原因:你想讓自己達到什么水平,你得先想象自己已經達到了那個水平。
這是一條比較玄的理論,我嘗試著給大家剖析一下這里面的邏輯。
如果你的詞匯量和閱讀水平還可以,就是一直不敢開口說英語,此刻你需要的不是量變,而是質變。
你必須先把自己放到一個“能熟練說英語”的位子上,然后后續的很多事情都能順理成章地發生了。
比如,你直接在某些外語軟件上開直播、上麥,直接以一個“說英語的中國人”去面對外國人,那么你的潛意識會幫你搜羅詞匯、組織語言。
只要你能硬著頭皮搞兩次,后面你就再也不會心里打怵了,你也能順利地跟老外交流了。
就連寫作、賺錢這些事情也是同理,我就見過很多人,他們說喜歡寫作,不過就是記錄生活而已,寫著玩,沒打算給多少人看,也沒打算靠它賺多少錢。
其實這種心態是最不可取的,你如果真的想讓自己的寫作水平、賺錢水平更上一層樓,你必須把自己暴露在大眾面前,讓大家評判。
最重要的是,你的定位、標簽,或者說是身份認同,必須要清晰,你要向大家傳達出這樣一個姿態:我是一名寫手,一名作家,我也靠寫作賺錢。
只要你能這樣想,這樣標榜自己,那么其他的能力,比如隨機應變,處理負面信息,收錢……全部都會自然而然地掌握,無師自通。
這是一種非常神奇而且美妙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