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結(jié)論,如果你是喜歡利用信用卡“救急”的人,那么這個信用卡很可能會把你帶到一個大坑里。
借貸、寅吃卯糧本來是一個杠桿行為,在經(jīng)濟學上絕對是好事。
但是如果你是個靠死工資度日、經(jīng)常入不敷出的人,那么信用卡不僅不會解決你的根本問題,甚至會讓你養(yǎng)成“提前消費”的壞習慣。
換句話說,如果你對未來的預期非常樂觀,你明年的工資至少會提升10%,明年的房價、車價也都會升值,這時候“借貸”“提前消費”都是非常好的經(jīng)濟杠桿。
反之,如果形勢不明朗,而且你對未來的收入不可預測,這時候你再去搞提前消費那一套,那就離死不遠了。
還有些人,認為提前積累信用,將來能提高自己的征信等級。
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如果若干年后,你的收入依然很低,你的征信等級高有什么用?
如果若干年后,你的收入非常高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征信等級,想買什么直接就買了。
我還知道一些人,喜歡搞積分、年卡這些東西,我覺得這些人都是閑的蛋疼。
就拿我來說,我每年都要做很多斷舍離,銀行卡、信用卡、電話卡、會員卡越少越好,我最怕“惦記”的感覺,因為它們會占據(jù)我的心理空間。
我之所以不開車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得定期續(xù)停車場的租金,還要定期保養(yǎng),定期年檢,定期續(xù)保險費用,ETC跟銀行卡綁定有時候也要查看余額,查看違章短信……
普通人為什么時間利用率這么低?因為每天不值錢的爛事太多了。
一會該還信用卡了,一會該續(xù)車險了,一會健身房的年卡又到期了……
其實,這些事情會大大消耗我們的精力,但卻無法給我們帶來實質(zhì)性的提升,所以能斷舍離就早點斷舍離。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樣的人適合用信用卡呢?
主要有兩類人:
第一類是經(jīng)常出國的人,在國外的很多場合,用不了支付寶和微信,只能用現(xiàn)金或者信用卡。
第二類是那些玩金融杠桿的專業(yè)人士,他們使用信用卡,就是為了撬動更大的投資機會,而不是因為這個月手頭緊、先透支一下信用卡。
這就好比,公寓能不能買?也要因人而異。
如果你因為限購、預算有限而不得不購買公寓,那么它一定會砸在你手里,成為消耗你的不良資產(chǎn)。
但是,有錢人買公寓就不一樣了。
他們購買的公寓比普通住宅貴多了,而且他們完全不在意將來房子的貶值速度,人家買公寓就跟買個大玩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