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為某個東西付出的錢,可能是標價的兩倍

大概在兩個月前,我發現手機屏幕上面有一小條劃痕(因為我沒貼膜),雖然不明顯,但是看起來還是讓人不舒服。
我當時就有一個念頭:換一部新手機。
但是又一想,如果換手機的話,我還要去京東上瀏覽,還要到網上看測評,新手機到了之后還要導入數據,舊手機還要在閑魚出掉,還要跟買家各種溝通……
這些事情,特別消耗人的精力,我感覺特別浪費時間,于是就算了,還是湊合著用吧,畢竟這部手機剛買一年(三星S23),各方面都很流暢。
其實人的適應能力是超級強大的,過了不到一周的時間,我就忽略那道劃痕了,仿佛它根本不存在一樣,心里也沒有別扭的感覺了。
最重要的是,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怕劃傷手機了,隨手就把它扔進包里,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思,相當于卸掉了一部分心理負擔。
后來我就總結,人要想活得灑脫一些,就是需要打破自己的完美主義和強迫癥,否則整天都在糾結那些不值錢的小事。
之前在研究“斷舍離”的時候,我記得某個經濟學家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真正為某個東西付出的錢,可能是標價的兩倍。
因為你需要精力、時間和金錢,來調研、購買、安裝、學習、維護、修理,用完還要處理掉,這些都有成本。
所以,標簽上的價格并不代表全部。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太對了。
小到手機,大到汽車,都是如此。
我當年之所以把汽車賣了,一方面是我沒有通勤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
汽車每年都要買車險(很多保險公司的人給我打騷擾電話),每年還要保養(4S店也會打騷擾電話)。
每次想要去某個地方,先要搜索附近的停車場,到了之后還要找車位,離場的時候還要查看支付方式(可能要下載APP)。
下過雨、下過霧之后就要洗車,車里的配件還要定期更換、升級。
這些還都是看得見的精力消耗,最要命的是,只要是有車一族,應該都有一種執念,經常去網上看各種車的測評,自己心里也在想著下一輛要換什么車……
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消耗,那就是精神壓力,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
比如,堵車的時候,會精神煩躁;比如,在紅燈變綠、自己啟動時,邊上突然竄出一輛電動車,嚇自己一身冷汗……
最重要的是,我如果開車的話,只能全神貫注地開車(消耗我能量),但是如果我打車的話,我可以坐在后排睡覺、刷手機、工作、收錢(為我賦能)……
總之呢,擁有一輛汽車,如果每年的折舊成本、維護成本、能源成本在20萬元的話,其他的隱性成本至少也在20萬元以上了。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7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