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賣自己”,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懂得“賣自己”,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其實真正能養(yǎng)你一輩子的鐵飯碗是一個人的「銷售能力」。

如果你會「賣」,那么絕不會失業(yè);如果你會「賣自己」,那么即使失業(yè)了也不用怕。

很多人并不喜歡做銷售,有4個原因:

一、認為銷售的社會地位低

因為有些銷售為了賣產品,需要低三下四的求人,有些銷售還需要陪吃飯喝酒,需要通過各種「討好」的手段來達成目標。

如果一個產品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去成交,有3個主要原因:要么是銷售能力不行;要么是產品本身競爭力不夠;要么是該公司的價值觀不對,認為使用非正常手段賺錢更快。

其實很多銷冠都是蠻強勢的,也很受客戶的信任和喜歡。

二、覺得銷售的過程等于騙人

很多朋友認為,銷售的過程就相當于去別人兜里掏錢,是一種上升到「道德」層面的事情。覺得自己是在強迫別人購買產品,也不喜歡把別人可能不需要的東西強行塞給別人。

出現(xiàn)這種心理主要因為3點:

1)你不認可自己在賣的產品。

如果你不認可一家公司、一個產品或者服務的價值,那么即使不讓你做銷售,只是普通員工,也會不開心,何況是言不由衷的去賣呢?

2)你找錯了潛在用戶。

銷售是把東西賣給有需要的人,如果強行賣給錯誤的人,就會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或者面臨售后的退貨問題,簡直得不償失。

3)你對金錢本身有些卡點。

你認為錢應該怎樣賺到?你是不是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有些“清高”?

其實任何錢,都是通過「買賣」來賺到的,這沒什么可丟人的。

三、自身恐懼跟太多人溝通

有些朋友其實本身就不喜歡做「溝通類」的工作,因為跟太多人的溝通會消耗他們的能量,導致精神萎靡或者焦慮和壓力。

建議這類朋友去觀察下,你在與任何人的關系中是否都處于一種「輸出」或者「付出」的狀態(tài)?

比如,你很少跟別人傾訴自己的煩惱、不喜歡求助和麻煩別人,但是周圍人卻很喜歡找你傾訴、幫忙,你很難拒絕幫助別人,卻總是習慣性拒絕別人對自己的好。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說明你很難從跟他人的互動中得到滋養(yǎng),你的潛意識告訴你,跟別人接觸太多,自己會“吃虧”。

四、認為銷售能力是天生的

我們很容易去定義什么樣的人適合做什么樣的事情。

比如:外向的人適合做喜劇演員、愛聊天的人適合做銷售、內向的人適合做研究、敏感的人適合做心理醫(yī)生……

但其實,很多出名的喜劇演員私下都不愛說話,甚至患有抑郁癥;很多幽默搞笑的人在做研究教學工作;很多理性的人做心理醫(yī)生;很多內向的人在做銷售……

銷售能力不能跟一個人的個性劃等號,銷售能力是可以被培養(yǎng)的。

培養(yǎng)銷售能力,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做成產品去練手。

這樣做的好處之一就是,你對自己所賣產品的認可度會比較高,而且你可以掌控產品的質量,從而消除內心的「不安」。

好處之二就是,內耗比較少,精力更集中。因為給公司轉錢,難免會產生抱怨和不開心,但是給自己賺錢,精力只會集中在「如何去賺錢」這件事上。

好處之三是,你銷售自己的過程,就是打造個人品牌的過程,就是做個人事業(yè)的過程,同時也是增強個人實力、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過程。未來就能脫離「上班」這件事,自己一個人就能持續(xù)盈利,養(yǎng)活自己。你會更自由。

那如何把自己做成產品呢?

1)梳理經驗差

如果你曾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某個實際的問題,那么你就在這個問題上比別人有「經驗」,你就有資格「教別人如何去做」。

這個問題可大可小,最重要的是這是真實的經驗。

2)整理解決問題的方案

通過你的經驗差,我們可以簡潔明確的總結出一句話:我能幫那類人通過哪種方式解決什么問題?

這個問題里最難回答的部分是「通過哪種方式」,這個方式就是你通過自己的過往經驗總結出來的方案。

3)找到第一批隨喜用戶

方案做出來以后,你需要推到市場中去做測試,然后根據真實用戶的真實反饋去做進一步的調整。

有些人會在這個階段卡住,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產品方案真的值得別人付費,那么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隨喜」。

因為在這個階段,你不需要考慮賺很多錢,你需要的是收集用戶反饋。

4)復盤、迭代優(yōu)化產品

沒有完美的產品,尤其是對于小白新手來說,我們不需要準備完美再去推出,而是要讓市場來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再去逐步優(yōu)化。

關于產品的復盤、迭代、優(yōu)化,其實涉及的緯度很多,包括:前端獲客、后端運營、產品本身的框架、話術……等等。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5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