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遍地都是絕望的年輕人。
“現在的錢實在太難賺了”,這是我最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上班的人,薪資全面縮水;失業的人,找不到像樣的工作;開店的,顧客舍不得花錢;剛畢業的,收不到offer……
很多人都在告別廣州、告別杭州、告別北京、告別上海……但現實是,我們告別不了自己的生活。
今天看到一個從2012年開始上班到現在,幾乎沒有停下來的博主(@紈绔是個小富婆)說,這幾年大家都說大環境不好,職場環境很惡劣,很多人都說找不到工作,很焦慮。但是有工作的那些人也并不輕松,沒有工作的人只是沒有這個焦慮,有工作的人有一大堆爛人爛事拿著號碼牌排隊氣你。
博主今年33歲,她說感覺自己快要絕經了,尤其是這兩年,錢真的好難掙啊,工作真的好難做,人也真的是好難相處。奇葩是越來越多,都是扎堆出現的。
因為她這十幾年一直在職場,所以對于職場環境的變化深有體會。她說,以前的工作真的沒有這么難找,錢也沒有這么難掙,公司也沒有這么不靠譜,老板也不喜歡PUA,同事也是有愛的、有能力的,雙休是正常的,加班也是要給錢的,奇葩也沒有這么多。甚至可以說,以前遇到的男人都是正常的,男女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所以,真的不知道這個世界怎么了?
對啊,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我們的人生會變成這樣?
因為都“缺錢”,因為錢生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人口紅利是個偽命題
著名經濟學家劉福恒說:人口紅利的消亡是我們社會的巨大進步。
什么叫人口紅利?把勞動力的再生產費用減去人們實際得到的工資,這個差額就叫人口紅利。
我們現在很多學者專家都在因為人口紅利的消失而發愁,如果這么想,那么思想就有問題,就浮在了資本家那張皮上了。
紅利是帶血的。我們自己就是那個紅利,自己就是那個代價。
再有,人口紅利并不是“年輕勞動力多”就可以,印度的年輕勞動力比我們要多,但中國的產業優勢卻大得多。
因為人口紅利不但要求數量,還要求質量。可以說“內卷”就是人口紅利的現實體現。
?人類在“速度”上暫時無法突破
可以說,過去很多人之所以能賺到錢都是圍繞“速度”展開的。
在交通上,從過去的馬車、自行車、摩托車、綠皮火車,逐漸發展時速160~450公里的動車、高鐵、高速動車組,時速800~1000公里的飛機。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面對面、寫信郵寄,到打電話、實時文字、視頻語音、多人異地會議室;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口口相傳、讀書、報刊雜志,到社交平臺的文字實時互動、圖文、視頻、短視頻、直播,甚至還可以手動調節速度視頻播放速度;我們的購買方式從線下實體店,到網店、到門店配送、到直播逛街購物……
我們評判一家餐館的時候,會考慮“上餐快不快”、“外賣快不快”;我們評判一家網店的時候,會考慮“快遞幾天到”;公司評判一個員工的時候,也會考慮“效率高不高”、“有沒有時間觀念”
只要你比別人更快滿足大眾的“欲望”,就能賺到錢。
我們被速度裹挾了很多年,但遺憾的是,“速度”目前無法再次突破了。
如果消費市場選擇“放大人類的欲望”來獲取金錢,愚弄大眾的頭腦,損害大眾的身心,破壞人的內在平靜。
這不是正道。
?年輕人的二次“出逃”
過去的消費市場火爆,是因為年輕人的“精神出逃”。
在傳統的秩序中,年輕人的欲望是被壓制的,是需要被群體注視的。
新鮮事物的出現,是對傳統的挑戰。
早期,去錄像店租電影光盤的中學生,會被家長認為“在偷偷學壞”;去書店看漫畫書,被認為“不務正業”;去網吧打游戲、去打臺球、去電玩城,都被認為是“流氓”;用社交軟件聊天,被認為“想要私奔”……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年輕人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出逃,他們通過媒體得到了心靈的解放。
Kathy Peiss說:對商家來說,道德的放松,是他們掙錢的機會。
于是消費主義大行其道,層出不窮的“欲望”被商家“制造”出來。
但是現在,年輕人正在進行第二次“出逃”,他們從消費陷阱中爬出來、從經濟廢墟中爬出來,看著自己無從重建的生活,選擇了“離開”。
“躺平”,也是一種“逃離”。
但是如果換個思路,不想上班的人變多了,就說明“不上班”這件事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