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想要徹底不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辭職,而是要為“辭職”做好準備。
想要不糾結的辭職,并且以后也不會再“重回職場”,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有自己的事業,不用為別人打工。
那么,怎樣找到自己的個人事業呢?
首先,你必須花時間“自己思考”,因為關于“你能做什么”這件事,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給你確切的答案。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只能給到你一些新視角、新參考,卻無法幫你“下定論”。
再者,我們不能用“直線”的思維來考慮自己的人生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旅途中,才逐漸明確終點的。
教員說:很多人就算是下定決心要去做什么事情了,但真正稍有挫折,付出的代價超過預期,立馬就不干了。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世界上沒有完全筆直的道路,要準備走曲折的路。
其次,我們要“思考”什么?
思考:你能幫什么人、以什么方式,解決什么問題?
我建議大家按照順序做這5件事:
1)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們通過對探元素幾千名學員案例的觀察發現,絕大部分人對“喜歡做什么”這件事,沒有細化的能力。
夸張的說,現在拿一塊石頭扔大街上,砸中10個人,有9個人喜歡的事情是“療愈”,還有一個人完全沒思路,看到我們舉的例子不錯,索性就拿來用了。
不是說療愈賽道不好,而是太大了,可以說“喜歡做療愈”的顆粒度,等同于“喜歡科技”、“喜歡藝術”、“喜歡手機”……
你喜歡做的事情,應該完全來自于你的真實生活,你真的有在某個細節的事情中,得到過真實的感受。
那么這件事是什么?請詳細描述。
這個顆粒度要細到什么程度?
如果想要細化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嘗試用這個句式去做回憶梳理:
我曾經在XXX場合中,跟XXXX人在一起,做了XXXX的事情,我當時感覺,雖然很累、雖然不賺錢,但仍然很開心,后續我還愿意去做這件事。
舉個例子,我曾經在過年的時候,跟家人一起布置新年裝飾品,我當時感覺,雖然很累、雖然不賺錢,但仍然很開心,如果下一次過年,我還會愿意去做這件事。
你的關注點應該在“事”中,而不在某個已經被你總結出的領域、賽道、行業上。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給自己美化、加濾鏡”的嫌疑,為避免這種不客觀的判斷,我們只描述事件,通過事件來分析自己的“喜歡”究竟來自于哪里。
如果你只是覺得自己喜歡療愈、喜歡寫作 、喜歡跳舞,但天知道究竟是哪個因素觸動了你。
一旦你喜歡的不是療愈,而是聊天、是自我療愈、是工作環境呢?
一旦你喜歡的不是寫作,只是不想溝通、不用上班、喜歡創意呢?
一旦你喜歡的不是跳舞,而是運動、音樂、穿搭好看呢?
想要具象化自己的“熱愛所在”,就必須“拿著顯微鏡”來觀察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
2)你當下、立馬能做的事是什么?
很多人說,我不喜歡自己現在擅長的事情。
但是我有一個觀察,你不喜歡的或許不是這個技能本身,而是這個技能的使用場景。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判斷也不準確。
所以,當你想要自己賺點錢的時候,千萬不要說:我不想再做老本行了。
或許,你只是不喜歡為別人賺錢而已。
或許,等你使用這項熟悉的技能賺到了錢之后,就會越來越喜歡了。
現在就來想一想,你當下工作中經常使用的技能是什么?你都掌握過哪些能力?
如果你實在想不出來,那么我問你:
如果現在有客戶找你做事,你下意識覺得對方是做什么的?找你做什么事?
3)找你幫過忙的人是誰,他們要你做什么?
能賺到錢的核心,是別人認為你能幫他們做什么。
你自己認為的,有時候不好用,但是別人認定的,一定是捷徑。
一定有人找你幫過忙,你或許不記得了。
現在就想一想,他們是誰?想要你幫忙做什么?你能不能做這件事?當時拒絕了還是接受了?
4)你的朋友圈都有哪幾類人?
想把東西賣出去,就得有人買,而最開始購買你產品的人,一定在你目前的朋友圈內。
所以,你需要了解自己目前的朋友圈子,都是什么類型的人。
他們的年齡、城市坐標是什么?都在做什么行業?平時發朋友圈的表達如何?你能從他們的朋友圈判斷出來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購物習慣?遇到了怎樣的事情?他們可能存在哪些需求?
不要怕在朋友圈做宣傳。
不想看你朋友圈的不是真朋友,不想為你付費的不是有效客戶,把你刪除拉黑的都是你篩選掉的非目標人群。
同時,我們還需要自己搭建社交媒體的流量入口,不斷增加朋友圈內的精準客戶數量。
5)做產品腦暴
按照步驟一中「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么」的思路,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寫個100條。
然后拿出步驟二「你當下、立馬能做的事」,來與之做結合、做碰撞,想一下,你能怎樣用當下的能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在你喜歡的事情中,你的能力可以發揮的作用是什么?
詳細思考這兩個部分的結合,讓你的想象力和創意發揮到極致,想出至少10個“創意產品模型”。
結合你曾經幫助過的人的需求,再次思考,讓你腦海中模糊的產品模型越來越落地。
最后,根據產品大致形態,在你的朋友圈做一次小范圍的宣傳測試,這當然要考慮到你現有人群的特征、你瞄定的“目標用戶”的喜好和傾向。
做完這5件事,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才是真正的爆款產品,自己才是那條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