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對人性的無知。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人性是復雜的,是叵測的,在我看來,真正能干成事的人,都是順著人性做事,逆著人性做人。
順著人性做事
什么叫順著人性做事?
就是你做事的時候,要順應別人底層的人性需求,要知道對方想要什么,這樣才能把事干成。
很多人做不成事,都是因為逆著別人的人性在做功,那自然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徒勞無益。
我曾講過一個案例:有位老板上了一個阿米巴的課回來,把銷售的底薪全部砍掉了。
他認為,銷售就應該關注提成,如果銷售眼里只關注底薪,說明他們不是好的銷售。
你猜結果是什么?一個月之內走了1000多個銷售。
你看,這就是沒有順著人性做事。
?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一層就是生理需求,銷售們溫飽都沒有解決,又怎么會安心做業務呢?
所以,你要站在人性的?度去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方能做成事。
而人性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核心就是4個字:名、利、權、情。
1.名:尊重與欣賞別人
別人重視名譽,愛惜面子,那你要從人格上給予他足夠的尊重,視人為人,并發自內心地欣賞對方。
什么是尊重?
當別人地位不如你的時候,你能平等地對待他;當別人的觀點和你不一致的時候,你愿意傾聽他,這就是尊重。
什么是欣賞?
你總是發自內心地看到別人的閃光點,并贊美他們。而不是總挑毛病,看不順眼,更不能貶低拉踩。
你這樣做,對方是能感受到的,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饋你。
2.利:舍得給別人利益
想要做成事,你不能光講道理,不談利益。
尤其是對于那些比自己強的人,他能創造更多價值,給自己很大幫助,你就應該讓他拿到更多。
工作中也是這樣,你是管理者,你要舍得給下屬分利。
他只有拿到了跟價值匹配的利益,才會有足夠的自驅力,為你拼命。
記住,利益,是最深的感情。
3.權:成就對方
權就是權力,本質上是擁有地位和掌控力。
別人想要有更大的支配感,想要掌控和調動更大的資源,做更大的事,扛更大的責,那么你就要去成全他。
比如工作中,下屬有很強的晉升欲望,你就不要害怕他會擠掉你的位置。
你反而要幫助他,培養他,激發他。你們是相互成就的,下屬上得來,你才能升上去。
退一步講,你最起碼要忍住不能越界,不能侵犯別人的權力。
對于別人的“權力范圍”,你不要隨意插手,得讓他在自己的邊界內充分發揮。
尤其是上下級關系,別越俎代庖,要讓下屬獲得對事情的掌控感,讓他獨立做事、成長。
4.情:滿足別人的情感需求
人是感性動物,需要群體的溫暖,你要學會滿足別人的情感需求。
比如,你跟伙伴一起創業做項目,他累了,委屈了,感到孤獨了,你得真心陪伴;他覺得沒有意義感了,你得輸出價值,讓他重燃激情。
假如你是管理者,要時刻關心下屬的欲望和訴求,關注他們的困難和悲喜。
因此,你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順應別人對“名、利、權、情”的需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順應人性,方能事半功倍。
逆著人性做人
順著人性做事,那是對別人的。
但當你對自己的時候,就要逆著自己的人性來做人。
什么意思呢?
每個人生來,都有向下的本性,比如嫉妒、好逸惡勞等。這是人性的弱點。
而一個人想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想要有一個好的人生,必須要克制這種向下的牽引力,突破人性的束縛。
那么有哪些向下的本性?最主要的,就是佛家所說的“五毒心”:貪,嗔,癡,慢,疑。
1.貪:克制住欲望
貪,就是貪婪。
我們總是什么都想要,想把所有的東?都抓在手里。
有時候又總想走捷徑,用極少的勞動,換取最大的利益。
但什么都想要,很容易讓我們什么都得不到。幻想走捷徑,則極容易掉入深淵。
比如,很多人,腦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收割客戶,或者私下拿回扣,在利益面前,不擇手段。
還有很多人,工作中貪多求快,每一件事都想做,但是沒一件事做好。
而真正的強者,恰恰會克制自己。
他們尊重常識,知道沒有不勞而獲。欲取之,必先予之。
你一定要給內心做減法,減少你的欲望,才會更有幸福感,也走得更穩。
也要給工作做減法,不要一味貪多,做得多,不一定做得好。舍棄那些跟目標無關的事,聚焦在真正產生價值的事情上。
2.嗔:管理好情緒
嗔,指“嗔心”,是憤怒、發脾氣的狀態,代表一個人失控的情緒。
很多人總是被情緒左右,別人不小心踩了他一腳,他都能大發雷霆,甚至大打出手。這時候,他就像一匹憤怒的野?。
什么是憤怒的野??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蝙蝠,專?靠吸動物身上的血維持生存。
野馬被蝙蝠叮咬后,容易暴怒,它急于擺脫蝙蝠,而不斷狂奔,結果常常疲勞致死。
如果一遇到問題就崩潰,一遇到點突發狀況,就失去了理智,何嘗不是“憤怒的野?”?
生活中,90%的煩惱,都是由你對事情的情緒反應導致的。所以,不要做狂奔的野?,不要被情緒綁架。
真正的狠人,都懂得擺脫“嗔”的牽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3.癡:遠離即時滿足
癡,就是癡迷。
人,很容易沉迷于低級快樂。
比如我們經常一刷視頻就停不下來,上班的時候刷,等下班了,才發現活兒還沒開始干,又會懊悔。
下班后,也躺在沙發上刷視頻。不經意間,發現已經到了凌晨兩三點。第二天上班,根本沒精神,又會覺得痛苦。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刷視頻的過程中,會立刻分泌多巴胺獎勵你,久而久之就會上癮。最后,你的時間就耗在了這些低級的娛樂上。
而那些逆著向下牽引力的人,追求的不是多巴胺,而是內啡肽。
你做一件事,比如健身,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但在痛苦之后,會分泌內啡肽,給你補償一下,產生快感,能夠讓你堅持下去,下次會更享受這種快感,從而形成正向反饋。
人很容易癡迷于某種即時滿足,被一種向下的牽引力拉著往下墜。
沒有逆人性的能力,會在糟糕的環境里越陷越深。有逆人性的能力,慢慢地就和普通人拉開了差距。
4.慢:莫自以為是
慢,就是傲慢。
你有沒有發現,越是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那些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會低估自己,覺得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反而是處于愚昧之巔的人,他非常自信,甚至認識不到自己的平庸。
正因為認知有限,所以他就容易夜郎自大,變得傲慢,覺得自己什么都懂,無所不能,別人都不如自己。
這時候,他就會形成低層次的認知閉環,會把自己的人生畫地為牢。
稻盛和夫說的,無論身處什么環境,都不要忘記謙卑之心。
保持謙卑心,打破傲慢,才是向上的開始。
5.疑:遠離內耗
疑,有懷疑的意思。但在這里,我更想說的是人性中的猶疑,總是在擔心這,害怕那。
人一旦猶疑,就很容易產生內耗。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事左思右想,卻遲遲沒有行動,最后反而被自己所累。
在工作中,面對著新業務,新挑戰時,總是先去設想困難,又害怕承擔做錯事的責任。
最后,他放大了可能出現的障礙和挑戰,所以做決定時,猶豫不決,焦慮不已,隨著時間的推移,錯失良機,又追悔莫及。
如果你一直被“疑”這個向下的人性所牽引,你就白白浪費了光陰,讓自己的精神一直處于高度失序的狀態。
有一句話說得好:凡事搞起來:就能解決80%的問題。
當你擺脫內耗,投入到事情當中,你會發現,一切都沒有那么難。
最后總結一下,成大事者,最重要的是理解人性。你要順著人性做事,順應別人對“名、利、權、情”的需求;逆著人性做人,克制自己“貪,嗔,癡,慢,疑”這5個向下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