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從底層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都有這樣一個特點:
從小把節儉節約當成習慣,反復被教育家里沒錢,不要亂花錢思維根深蒂固;
以至于他們長大了之后,哪怕靠自己經濟獨立,賺了很多錢,依舊還是擺脫不了這種貧窮的思維。
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東西,哪怕自己手里已經有幾十個w,依然不敢去享受好東西,總覺得自己不配。
就算花了,腦子里也總有一個聲音,讓自己陷入各種各樣的愧疚:
你怎么能對得起貧困的父母?你怎么能對得起以前貧窮的自己?怎么敢現在大手大腳的亂花錢?
但實際上你做錯了什么嗎?什么也沒有。
所有的錢都是自己賺的,買的東西也是自己想買的,明明在支配自己擁有的東西,卻為什么心里深處,總有一股深深的不配得感?
因為貧窮的匱乏心態教育。
貧窮帶來最痛苦的后遺癥,不是沒有錢花,沒有東西享受,而是它會把一種貧窮的思維,深深的印在腦海里。
哪怕自己某一天已經不缺錢了,但是依舊擺脫不了貧窮的思想。
依舊會把那種“撿破爛瓶子”“占別人便宜”的思想深入骨髓。
本質上就是閹割了生命力的一種表現,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下賤的、不值錢的、不配享受好東西的人。
有錢不僅僅是指你有存款,有資產,而是整體看起來不會畏畏縮縮,唯唯諾諾,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一種自信的氣場。
有錢人的孩子各有特色,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非常自信,整體氣質和姿態都是舒展的。
不會有一種我欠了別人幾百萬還不起,或者是我害怕這個世界的感覺。
所以如果你已經靠自己經濟獨立,且已經脫離了貧困的生活,那么第一步就是:
用錢去滿足之前自己的匱乏心態,突破自己對不配擁有好東西的后遺癥,一點一點戒掉自己的不配得感。
人都是要在金錢的滋養下才能變得富足,快樂。
因為有錢的本質是擁有一種富有的思維,覺得自己配得上一切,擁有一種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的自信。
當然花錢也有幾個原則,當你花了這筆錢之后,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滋養,那么你花的錢絕對是有意義的。
比如說一些高質量的電子產品,高質量的衣服和包,你每穿它們一次,你都覺得被它們滋養了;
光是看到它們,你都會覺得渾身充滿快樂,充滿自由,那么這筆錢花得就很值。
因為它給你帶來的情緒回報,是無法用金錢估計的,那么這筆錢就沒有白花。
當然花錢還有一種作用,就是你花出的這筆錢是給自己投資大腦思維用的。
花了之后,能在短時間之內把這筆錢賺回來,那么你花的這筆錢,就是一筆撬動資產的杠桿、是一筆給未來的投資;
這筆錢花出去之后,不會覺得有被浪費的感覺,那么它也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那么什么樣的花錢,是沒有意義的呢?
當一個不熟的人來向你借錢的時候,這筆錢花出去就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你既不能確定他是不是能按時還?而且當你借了這筆錢出去之后,這筆借貸就在你的情緒腦海里存了一個檔案。
你每天都會想著這件事,那么情緒心力也是一種耗損。
也就是說,你不是向別人借出去的這筆錢,而是他掌握了你的情緒命脈,你變成了他的奴隸。
所以當然脫離貧窮之后,第一步就是要篩選掉對自己無用的人,對自己只有消耗的人。
身邊滋養你的人越多,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這也就是為什么《紅樓夢》的導演,在挑選小演員的時候,要專門讓他們入住五星級酒店,找專人伺候他們。
就是要從心底里,給他們培養一種:我很有錢,我很自信的感覺。
環境既可以馴化人進入貧窮,也能重新塑造人產生新的自信。
越早意識到這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