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大的一個財經新聞,可能就是10萬億的事。
我先說個結論,這10萬億不是大放水,不是大刺激,就是單純的化債。
化誰的債?
當然不是你的債,是地方政府的債。
這10萬億的規模,不是中央直接拿這么多錢,給地方政府還債。
而是給他10萬億的債務置換額度,把利率更高的隱性債,換成利率更低的明債。
啥意思呢?
就比如說你錢了一大堆網貸,什么刷白條、套信用卡,各種騷操作,整了一堆錢出來花。
要知道,這些方式搞得錢,利率是非常高的。
持續的利滾利,債務越滾越多,又加上你收入減少了,還不上了,眼看著就撐不下去。
你爸媽發現了,出來給你解決問題。
但是他們也不給你直接還上,只是給你換了個合同,利率更低了,還把債務給你延期了。
這時候,你總算可以喘口氣了。
可以騰出手來,想想怎么更好地工作賺錢。
這次10萬億化債,本質上就是這么個邏輯。
你可能會問,地方的那些隱性債是咋來的?
主要是城投、融資平臺欠的債,去搞基建、搞地方的投資。
這就像是你自己沒錢了,又不好出面借錢,就把自己小弟找來,利用他的信用額度,自己做擔保,去市場上借錢。
別人知道這是你借的錢,但又不是你直接借的,隔了一層,所以給不了很低的利率。
在房地產大發展的時期,多賣幾塊地,這個賬也就還上了。
但是這幾年不行了,賣地賣不動,稅收也減少,那這些隱性債就還不上了。
這事影響到地方的信用了,給政府做項目的很多公司,都收不到錢,結不了款,影響市場信心,影響消費。
各種債務還在滾,還起來就越來越吃力,陷入了僵局。
所以現在就有了這10萬億的債務置換。
雖然不是直接還錢,但至少能省點利息,5年下來能省6000億。
地方能松口氣,不用每天想著還債了,該做啥做啥,騰出手來去推進項目,刺激消費,讓經濟循環起來。
所以呢,這10萬億的化債,的確是好事。
但是遠遠談不上大放水,大刺激,更不用擔心什么通脹的問題。
要是有人和你說,大水漫灌了,因此房價要漲了,股市要漲了,那是胡說八道,直接拉黑就行。
現在這個形勢,我完全看不到國內資產價格有大漲的可能性,至少目前還沒有。
管好自己的錢,不要瞎投。
你還可以考慮一個問題,既然10萬億的化債,是給地方減輕了負擔,那這個負擔轉嫁到了誰身上呢?誰來付出代價呢?
內債不是債,是隱形的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