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事
直接見面了。
我發現有些人,總喜歡跟構建人脈,一些名人大咖合照,曬朋友圈。
參加線下活動多了,也發現會有很多人,熱衷于到處要微信,希望建立豐厚的人脈。
然后這些人,一輩子再也沒有見過了。。
這些固然可以在表面和數據上帶來“虛假的繁榮”,但實際上,有事也不一定會找他們,找到他們,人家也未必理你。
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一個觀點:
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
任何關系的本質都是價值交換,你有價值,且符合人家的交換的需求,人家才會跟你建立關系,否則只能是你的一廂情愿。
也有人熱衷于混圈子,希望通過圈子獲得前進的階梯。
這個確實對我們的成長有幫助,因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穩。
但所謂社交圈子,它只是一個人的社會關系路徑,和真正情感上的朋友,并不相搭。
真要有事,還是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攀上人家的肩膀,跟去外面叫個跑腿別無二致。
都是用錢能夠解決,那也不必費力去維護所謂的人脈,拼命擠進去一些圈子了。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事情沒有辦法用錢解決,得要找特殊的關系,但是絕大多數人,大概率遇不上這些事,也接觸不了對應的圈子。
唯一靠譜的,只有自己
去提升自己的價值
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混社交,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你要懂得投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能力和價值上去了,自然會有朋友相助,貴人提攜。
什么是價值?就是在能夠滿足他人的需求。
這種能力既可以是提供物質上的援助,也可以是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物質價值表現為在經濟上對他人提供一定的幫助,而情緒價值則體現在雙方共同營造的和諧氛圍以及情感的交流與共鳴上。
你自身無法提供價值時,友誼往往曇花一現。你可交換的價值越大,你的社交半徑也就越大。
彼此相互需要,關系就更長久。
這才是真理,這才能吸引到真正的朋友,能夠進入你適配的圈子。
朋友在精
不在多。
漢朝的王符說:
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儔。
立志于正道的人少有朋友,爭名逐利的人,卻有許多氣味相投的同伴。
在一個圈子里,不一定是朋友,朋友,也不必在一個圈子。
好的朋友,是臭味相投, 精神上對了脾氣,不管遠近、不管上次多久了沒有聯系,甚至看起來老死不相往來,但心是在一起的。
講一個故事,晉朝有個朋友圈子叫竹林七賢,里面有一對兒,嵇康和石濤。
嵇康是個宅男,隱居潔身自好。
石濤推薦嵇康去做官,嵇康不去就算了,反倒寫了篇流傳千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將石濤罵的體無全膚。
石濤這么大一個官,都做總理的人了,你讓他把臉往哪里擱?但他就罵了。
然而嵇康臨死的時候還是和兒子說:孩子別怕,只要有你石濤伯伯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
石濤沒有辜負嵇康的囑托,最終把他兒子送上了仕途。
像這樣的友情需要貼在臉上嗎?需要曬在朋友圈告訴天下人嗎?不需要。
需要彼此告訴嗎?不需要!自己有腦子有心的,去感知就是了,就是彼此懂得對方的為人處世、性格脾氣、精神境界。
真正的朋友,不必去高攀,不必去低就,心手相攜而無他念,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