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句話:認知再高,也干不過有系統的人。
很有感觸。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1.空有認知,等于沒有認知
我們在和人打交道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遇見一個人,交談時,他在某一方面侃侃而談,甚至對某一些問題能說出深刻的見解,時不時地拋出一些金句,給你一種醍醐灌頂之感。
聽著這些金句和觀點,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對方認知很高。但最后隨著了解得更深入,才發現他雖然在某一方面有所洞見,但卻沒有知行合一,所以他在事業等各方面都沒有取得什么成就。
的確,金句式的觀點,很吸引人。一些名人的金句和名言,也非常有道理,所以很多人下意識的行為就是記下來,并奉為圭臬。
這么做,對也不對。對的是,這些金句和認知,的確是別人的多年積累的感悟,是走了無數的彎路后的經驗總結。
但其實同樣一句話是有差異的,對這些牛人來說,這句話是經過自己多年的摸爬滾打,深度思考出來的結論,是可以幫助他持續成功的方法論,因為他有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
如果你沒有實踐,沒有經過自己的沉淀,其實是沒有感知的。
就像是管理,我之前也說過,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你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你解決你多少問題。你除了學,還要做,還要去總結。這時候,你才會有體感。
之前看過一句話:技巧是很低層次的東西,因為它是結果的副產品。
很有道理,別人成功的經驗對他很有用,對你未必有用。你沒有背后的操作系統,即便是別人告訴你,你也無法使用,根本無法實踐,也不能轉化為結果。
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p>
最可怕的就是,自己認為自己的認知很高,結果困在了自己的思維里。
所以,有時候,看到某一個人表面看似認知很高,但卻沒有自己的思考,這時候他的認知,很多時候都是假的,對自己的人生也沒有什么幫助。
因此,我們不能只追求單一認知,而是要建立自己的系統。
2.建立自己的系統
成功的人不一定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但他們見識一定比我們廣,思考問題比我們全面,看得到更大的系統。
那么,該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統?書籍《系統之美》中,作者提到,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連接、功能和目標。
1.要素
什么是要素呢?就能你具備的那些認知,你從書中學到的知識,你從別人那里聽到的信息,那些深入第一性原理的洞見。
我們要盡量擴大要素,提高自己的認知。在《認知覺醒》一書中,作者提到人的認知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認知區、拉伸區、困難區。
你每天都沒有任何不舒服,讓你特別安逸,就是處在舒適區。
你在學習新東西,感覺到痛苦,但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能帶來成就感,這就是拉伸區。
你在一個新領域,一無所知,什么都做不了,這就是困難區。
真正厲害的人會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擴大自己的拉伸區,減少自己的困難區,實現持續的增長和精進。
2.連接
你具備很多認知,知道很多觀點,但還不夠,因為都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東西根本拼不了大圖。
因此,你要把他們連接起來。
劉潤老師之前舉過一個例子,要在心里種上一棵認知之樹。
有了認知之樹,你就知道哪些觀點可以掛在樹干、樹枝之上,用來提升自己,哪些是無用的,可以拋棄。
我們也是一樣,要構建認知之樹,將這些認知連接起來。
核心就是你要通過結構化思維,將相關知識結構化。
你要自下而上思考,將海量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從多樣且變化的現象中,抓住本質。
抓住本質后,搭建屬于你的認知框架,在框架中,梳理清楚認知信息間的各種關聯。
最終將外部的知識結構化,變成你的思維模型。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升級為系統思維,將不同的模型關聯起來,構成更大的系統。
你一旦種下“認知之樹”,就會有規模效應,你成長的速度會更快,投入產出比會更高,因為你看到的就不是點了,而是面,甚至是體。
3.功能和目標
不是說有連接,有思維模型就夠了,你還要去做,你還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你只知道,但做不到,其實就是不知道。
所以要系統的去做,并且總結出一套可持續的方法論。
①行動。毛主席提到: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因此,我們一定要行動。當你有想法,就不能停留在腦海的狂想中,而是要去驗證你的想法和觀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只有去做了這件事,符合客觀規律結果,才能說我們的認識是對的。
②復盤。思考能帶來醒悟,行動能帶來反饋。你行動后,就可以加深你的思考。之前可能是感性認識,只看到事物的現象、事物的片面,通過行動以及對行動的復盤,就可以去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
③迭代。當你復盤后,有了新的認識,這時候就應該形成下一步的方向和指南,直至幫助你把事情做成功。
能在“認知”和“實踐”之間形成閉環,也就真正實現了自我的進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在叢林里,最終能存活下來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強壯的,而是對變化能做出最快反應的物種。
一個有系統并且持續性進化的人,是非??膳碌?。
最后總結一下,認知再高,也干不過有系統的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系統?要素,盡量掌握多的認知;連接、建立自己的框架和體系;功能和目標,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