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強的人,就像一臺超高算力的計算機,能處理很多知識

悟性強的人,就像一臺超高算力的計算機,能處理很多知識

圖片[1]-從迷茫到富足: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逆襲人生?

先記錄下生活,今天孩子想吃糖葫蘆,藍姑娘覺得外面買的不太衛生,就給孩子去廚房做了一盤子糖葫蘆,最后用糯米紙包好,她說很多事情非常簡單,都能自食其力。

我一直覺得藍姑娘是一個很富足的人,并不是財富上的富裕,而是對于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掌控。

她不追逐世俗標準的名牌有房有車,也不介意別人對她的看法,更沒有對于物質的過度追求,一門心思琢磨自己的世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打磨和付出。

真正富足的人,是對于生活的掌控,對于時間的掌控,能有自己的選擇,沒有那么多的違背內心和身不由己。

今天這篇文章稍微有一點難懂,我用好理解的方式表達記錄。每個人都想拔得頭籌,所以就會有比較整齊劃一的標準,就像市場里每天不同的領漲板塊一樣,如果以某個板塊去看,那其他肯定受冷落,但是風水輪流轉,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現在這個時代,最好的一面就是百花齊放,就像以前只能考大學,現在能夠立足的途徑肯定更多,甚至能夠放大不同興趣,都會獲得成果。
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有冷熱區分的,這個沒辦法,但是人總不能在興趣和行業也追漲殺跌,不如踏踏實實耕耘自己一畝三分地。每個人都有優點,每個人也都有劣勢,可能有的人優點多,有的人缺點多,但是不太存在完美的人,和完全一無是處的人。如果以考試的標準去看,一個班里優秀的孩子可能就幾個,但是我們換別的標準去看,就會有另外幾個優秀的孩子,標準不同,結果不同。上面這段話,是我們本文思考的一個根基,如果這段話都不認同,那就沒法交流了。

優缺點就像陰陽一樣相輔相成,集中在每個人身上,不同的判斷標準,結果就不一樣,比如青春年少是判斷的點,那即使是世界首富也不滿足。

至少每個人的歲月長河之中,也是優勢和劣勢并存的,因為都年輕過,也都年富力強過。

北京人愛說一句話,叫做兩眼一抹黑,其實這是一種狀態, 在迷茫和走投無路時候的狀態,就很像兩眼一抹黑,機會少,也人生地不熟。

我曾經給自己的比喻,就是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尋找機會,就像在黑夜里找到一絲亮光一樣。

這個機會,就是用我自己擁有的,自己的優勢,去換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許,那個時候涉世未深,但是我早已甚至這個江湖的規律,就是交換和平衡,千古不變。

不斷用自己擁有的去交換自己想要的,這是交換。

但是每個人的精力時間都很有限,所以要取舍,這是平衡。

當然,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曾經不斷付諸實踐,可能別人未必能理解,我只能用文字記錄下這種感受和經驗。

昨天文章里,我說過這么一段話:“其實,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別人的經驗都是二維的,自己的感受才是立體的,任何人都無法將自己的感受和所想整體給到其他人,只能靠悟性。”

我曾經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書讀薄,然后再讀厚,說白了就是歸納總結,然后擴展,為什么需要這樣呢?因為維度差。

即使放到如今的人,能理解維度差,都非常有悟性。

只有理解到這個層面的人,才能更為客觀去看待這個江湖里的智慧,經驗,知識等東西。

很多人經常抱怨,讀了書也沒用,懂了道理也沒法過好這一生,聽了很多前人的經驗,到最后還是一地雞毛,然后開始抱怨,否定,質疑,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我今天告訴大家,如果能領悟到維度差的人,就不會有這種抱怨了,會更為客觀去看待能獲取到的知識和智慧,定會走向一條讓自己越來越通透的道路。

人和人之間其實一直都有信息差,知識和智慧就是為了抹平信息差的,但是最終的結果,是靠行動走出來的,這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不是某個經驗能告訴你的,因為每個人遇到的事情和感受不盡相同。

道可道,非常道,這里面前后不同的道,就是不同維度的信息。

說白了,用文字記錄感悟,但是這一路真正的感悟只屬于親身經歷的那個人。

舉個例子,比如山上有一種水果,味道好不好,能不能吃,有沒有毒,這是信息差,前人不說,后人絕對不知道,而經驗和智慧,解決的是這個事情,而解決不了你的口感,你吃下去的時候入喉的感受,這種感受只有行動能提供,而不是別人的經驗,同理你吃完之后,也無法將這種感受傳遞給他人,也只能說一個降維版本的經驗。

所以,古代的文言文比較簡潔,一般這么說:“山上有果,味甜,無毒,可食。”

學習經驗的目的,就是要知道無毒可食就可以了,你就可以嘗試,然后用自己的行為去體驗這個果子到底什么感受。

一個人去80個景區,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風景不錯。

一個人吃了80種食物,最后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味道不錯。

你不能說他分享的不對,但是降維的東西就是沒有差異性,即使擴展一下,也不如親身體會來的更為實際

就像一本書,一個手機,一張桌子,可能影子都是形狀差不多的一塊長方形黑色影子,但是升華到三維,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所以,大家要明白,別人給到你的經驗,都是公式,都是影子,你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擴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思考,在自己的頭腦中,再次還遠成三維立體,更為高級的一個維度,有能耐的人甚至還遠到了四維,這各看本事。

我再舉一個例子,希望有助于大家消化理解,既然聊了,就聊透。

假設一個場景,求職或者相親都適用,對于相親就是了解對面的那個人,對于求職就是員工了解公司,公司了解員工,大家互相匹配的一個過程。

相親就是兩個活生生的人,可能在沒有見面相處之前,互相了解到的,就是對方的一張照片和一紙介紹。

這兩個人,是真實維度的信息。

照片和介紹,就是降維的信息。

二者之間,存在維度差,就像書本和影子一樣,有關系,但也不絕對,畢竟你透過照片看不出性格,看不出人品,看不出心態。

從高維到低維的信息,都是記錄者人為處理的,因為沒有辦法,只能以更低維度的方式留存傳遞。

就像一個人出去旅游一天,回來寫了一篇日記,拍了一些照片,即使錄了一天視頻,那也是二維的,與他真正一天的感受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而獲得這種投影信息之后升華的能力,就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了。

同樣一本書,有人看出了喜怒哀樂,有人看出了陽春白雪,有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構建了一個富足的體系架構,有的人不敢茍同,這才是區別。

人和人之間,第一層差距,就是在于信息差,別人不知道你知道,你就有優勢。

第二層差距,就是你知道,但是你能吸收理解,將這個降維的信息升維,還遠出來一個你理解的高維模型,這是拉開差距的地方。

同樣是一張照片,一張簡介,有的人就能通過這個照片在腦海里想象出這個人的樣子,這時候就是三維了,因為人總是立體的,他不可能給對方想成一個紙片。

還有的人,會通過以往的經驗和面相,去判斷這個人的性格,當然會有誤差,但是有的人就會去思考。還有人會根據對方的介紹,比如家鄉,目前工作,然后展開聯想,這就是加上了時間的維度。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會說一萬個讀者,就會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或者說我們活在每個人的主觀世界里。

其實,我們在讀書和吸收他人的經驗時候,也是一樣的過程,不是書的問題,而是閱讀者能力的問題,不是經驗的問題,而是踐行者的問題。

學而思,思而用,簡單的六個字,差距就在這里。

所以,不是對著相親對象照片抱怨,說這個沒用那個沒用,而是在僅有的信息里如何獲得更多自己想要的,這需要思考和精神世界的強大。

計算機的區別在于哪里?

叫做信息的處理能力。

也就是說把各種信息輸入給計算機,算力強的計算機,就能輸出處理后的數據和模型。

算力弱的計算機,輸出的數據要么是錯的要么是失真模糊的,最后還有可能電腦死機了。

在人和人之間,這個算力就是悟性,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有時候,我們一個要注意自己的優勢,一個要注意信息的輸入,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也就是悟性。

這個悟性能不能提高,我感覺有天生的成分,但是有的人想明白了,悟性也就提高了,畢竟有頓悟和漸悟不同的方法。

所以,為什么有人讀100本書,效果不如有的人1本書讀100遍,就是前面的100本,沒有一個在思維里升級構建模型的過程,而后面這種把二維信息升級成高維的了,更為受用。

計算機有編碼解碼,這是兩個過程,人在閱讀的時候,其實就是解碼過程,有的人解不出來當然不敢茍同了,這就是區別。

我會在明天的文章里,講一下一些實際的例子,就像我之前說的怎么背井離鄉從身無分文開始,能夠賺口飯吃,其實就是利用了自己有的優勢,沒有本金也有路,起步難就難在這,也就是因為困難所以才勸退了很多人。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5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