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四十不惑,達到真正的自洽。30到40歲對于一個人來說真的太重要了,這個時候是一個人的閱歷、認知、情緒最穩重的階段,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就發生在這個階段。人到40以后,一定會兩極分化,一部分人會開竅,四十不惑,還有一部分人會活得越來越迷茫和艱難。四十大惑才開始真正的迷惑,大大的迷惑,越活越不明白了。四十大惑的人,感情也迷茫,家庭也迷茫,事業也迷茫,比任何時候都迷茫。為什么會這樣子?這就和一個人的前20年有必然的關系。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15歲的時候勵志求學,到了30歲的時候就應該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人這一輩子應該走什么路,最難的是0到1,也就是十五立志,到30而立立起來了,40歲以后反而簡單了。比如有的人說我這一輩子就只做餐飲,有人說我這一輩子就做一個老師教書育人,或者有的人一輩子做一個科學家。這就是立,是安身立命。在這個過程中不再想其他的事情了,獨立思考,擺脫原生家庭的限制,主動的放棄舊的圈子,把舊觀念扔進垃圾桶,嘗試著去接收和理解一些沒有聽過甚至不認同的理念和思想。一個人聚焦在自己身上,十年之后,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能迷惑他的事情了。到了40歲,每個人說什么話,做什么事,什么是虛情假意、真情實意,我都知道了。社會上的各種輿論分散,與我無關的從來不去參與。我也明白了哪些是對人有好處的,哪些是對人有壞處的,也明白了不再有什么事情和人能夠讓我疑惑,整個人就活明白了。然而,一部分人在前20年為了走捷徑或者享受當下,在社會上東搞搞西玩一玩,這種人就一定會面臨四十大惑。年輕的時候還有一股朝氣,到了40以后越活越油膩,越活越麻木,年輕的時候只有沒錢一個問題,到了40以后,沒錢只是最小的問題。大部分人的人生應該如何,40以后就自己都明白了,就要惜命了。好好學一學哲學,為什么學哲學?像儒釋道等等都是哲學。光講一件事情對還是不對,是永遠沒有答案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有各自認為對的事情和不對的事情,爭論到最后不會有什么結論。所以人到中年,應該多把時間精力聚焦在自己身上。人生過半,經歷了很多選擇,回頭看,對和錯都是沒有結論的。那就聚焦回自己身上,你三十沒立起來,就爭取四十立起來??鬃诱f四十不惑,那是他自己的階段。他講這些話,是教育他的弟子把無所謂的愛好和空想通通扔進垃圾桶里面。所以分享哥建議讀者朋友們先專注自己,不求人的時候才有尊嚴。就我而言,我始終保留一個執念,我盯好眼前的事,眼前的錢,做好手里面的每一件事情,把錢賺到手里面,而不是和別人去吹牛,把錢和事情放在嘴里??鬃诱f,君子樂于言而敏于行,就是什么時候不到處吹牛,搞社交,專心搞事情的時候,這個人就成了。如果你的生活跟你的靈魂追求不一樣,就會出現內耗。很多博主會告訴你,如果你的生活在往精神愉悅的方向去靠近,就會獲得自洽。這是一種解釋自洽和內耗的方式。你也許會覺得很對,但是不好意思,剛才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人生不是一張有答案的考卷,你的生活不可能跟靈魂追求是一樣的,這種說法非常的虛無和不負責任。如果一個人現在非常想隱居,遠離世俗的蠅營狗茍,但是現實中他是一個公司的負責人,需要承擔很大的社會責任,那么他的自洽就絕對不是去追尋隱居的生活,反而是在世俗中尋找內心的寧靜。他之所以想去隱居,并不一定是靈魂真正想要的,只是因為在世俗中疲于應付,沒有感受到寧靜,所以會有遠離人世的想法。沒有人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靈魂的需求,總想去追尋靈魂的人反而會更加偏激。也就是那句話:你著相了。過于往精神去追求,不一定會獲得自洽。因為自洽是一種平衡態,它是我們講的人有二行,一陰一陽,精神需求和肉體彼此達成一個協調平衡的狀態,我們才會有一種自洽的感覺。并不是有了靈魂就不要吃飯了,所以一定要控制身體和靈魂的平衡。不管怎么樣,你都要有能夠照顧自己的能力,你的精神才能滿足。你吃一頓飯能夠感受到開心,但是如果餓了三天就開心不起來了吧。很多時候,如果你沒有處理好生活的矛盾,比如吃飽飯的問題,就不要抱有任何僥幸心理期盼能夠在未來換一種環境、學習某個大V的課程,就能獲得自洽。分享哥送你一句話,當下就是威力之點,不能轉變當下,那么未來也不會轉變。一定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現在的狀態上,不管是肉體欲望還是精神需求,都不要去過度追求。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提到: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彼和我本身是互相依存的、同步成長的。很多中年讀者內耗的原因是沒有做好平衡,你想通了這一件事,念頭一轉,可能就不會內耗了。如果想不明白,那你未來可能還會經歷很多磨難。如果你看懂了分享哥這篇文章,在30到40這個起跑線,你也就能掌握人生下半場的鑰匙。
?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本站所有資源均為作者提供和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請在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
如果有侵權之處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E-mail:630092965@qq.com刪除。敬請諒解!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