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創業的真相:不管你做什么,最后都得“賣東西”](http://www.zzgyrme.cn/wp-content/uploads/2025/02/20250201122737908-image.png)
創業到底是什么?
有人說,是追求自由;還有人說,是賺大錢。
但歸根結底,創業的盡頭只有一件事——賣東西。
別覺得“賣東西”這個詞太粗俗,甚至有點掉價。
恰恰相反,賣東西,是商業的本質,也是創業者最終的歸宿。
你能讓別人掏錢,才算成功
有人問我:“小武,創業是不是要做個了不起的產品?”
我說,產品好不好不重要,關鍵是賣得出去。
你能搞出宇宙級的黑科技,但如果沒人愿意掏錢買,你就不過是個虧錢的實驗室。
反觀一些創業明星,比如羅永浩,錘子手機技術再牛,賣不動,最終還是得靠直播帶貨翻身。
為什么?
因為賣東西,才是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產品是載體,交易才是目的。
無論你賣的是實物商品,還是虛擬服務,甚至是自己的時間,本質都是在完成一次價值交換。
而創業,正是你用智慧、時間和資源,讓這個交換變得更高效的過程。
不管你做什么,最終都要賣點東西
有人可能不服:“我創業是為了做平臺,做生態,不是賣東西。”
生態也得靠“賣東西”養活。具體怎么賣?來舉幾個例子:
(1)互聯網巨頭:賣用戶
別看大廠嘴上講“用戶體驗”,骨子里都是在賣用戶。
- 廣告收入:抖音、快手,把用戶注意力賣給廣告主。
- 會員費:愛奇藝、B站,把用戶的時間打包成訂閱收入。
- 數據變現:亞馬遜、谷歌,用用戶行為數據換取更多精準商業投放。
用戶是產品,你的行為就是貨幣。
(2)內容創業:賣影響力
內容創業者表面上在做知識分享、藝術創作,實質上是在賣影響力:
- 賣粉絲信任:通過帶貨、廣告實現變現。
- 賣創意版權:用作品吸引資本和品牌合作。
一句話,內容創作者能讓“流量”這東西,從虛擬變成現實的真金白銀。
(3)硬核創業:最終還是要賣產品
比如造車、芯片等硬科技,看似遠離“賣東西”,但最后繞不開終端消費者——車要賣出去,芯片要嵌進某個設備被買單。
再高大上的技術,最終都要落地成商品,擺到市場上接受檢驗。
為啥很多創業者不愿承認自己在賣東西?
有些創業者不愛承認“賣東西”這個說法,甚至覺得“賣東西”低端,配不上自己的理想。但真相是:
- “賣東西”考驗的是執行力。吹牛和寫PPT很容易,真正難的是讓用戶掏錢買單。
- “賣東西”需要面對拒絕。創業者喜歡幻想全世界都會愛上自己的產品,結果第一次碰壁就心態崩了。
承認自己在賣東西,意味著放下虛榮心,直面市場的冷酷現實。
它不是丟人,而是創業者真正成長的標志。
怎樣做好“賣東西”這件事?
既然創業的盡頭就是賣東西,那問題來了:
怎么把東西賣好?
給你幾點建議:
(1)產品要戳痛點
別搞那些自嗨型的產品,用戶不關心你有多酷炫,他們只在乎:你能幫我解決什么問題?
- 方便:滴滴幫你省了打車的時間。
- 省錢:拼多多讓你用最低價格買到商品。
- 面子:蘋果手機讓你看起來比安卓用戶更“高端”。
每個用戶買東西都有自己的“隱秘動機”,你的產品必須能戳中那個點。
(2)營銷要講故事
人不會被“功能”打動,而是被故事吸引。
- 你不是在賣咖啡,而是在賣“都市白領的精致生活”。
- 你不是在賣健身房會員,而是在賣“重塑人生的可能性”。
學會給產品包裝故事,把用戶變成故事里的主角,成交率自然會提升。
(3)渠道要鋪開
別迷信單一渠道,創業初期的關鍵,是讓你的產品無處不在。
- 線下鋪貨:讓用戶在線下體驗。
- 在線平臺:通過短視頻、社交媒體傳播。
- 私域流量:建立長期的用戶池,循環銷售。
“躺賺”是個偽命題,你得讓產品主動跑到用戶面前,才能產生消費沖動。
從賣東西開始,到賣信任結束
創業初期,你靠產品打動用戶。但長期來看,你能不能立住腳,靠的是信任。
- 賣東西賺的是短期的錢,賣信任賺的是長久的錢。
- 一次成交靠營銷,復購和口碑靠服務。
真正厲害的創業者,能在“賣東西”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信任體系。
讓用戶覺得,買你的東西,是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
寫在最后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曾說:“賺錢是企業的本分,但不要忘了,賺錢也是一場修行。”
創業,表面上是產品、營銷、資本的競爭,本質上卻是一場對商業本質的深刻理解。
那些看似簡單的“賣東西”,卻最能錘煉一個人的商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