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規則背后的資源邏輯:如何讓你成為規則的主導者](http://www.zzgyrme.cn/wp-content/uploads/2025/03/20250312105922627-image.png)
規則的底色,始終呈現為對資源的控制程度??刂瀑Y源的程度越深,表層的規則就呈現出俯視的質地。
任何個體,但凡看不清規則背后核心資源的運行邏輯,就只能遵守規則,于是,成為使規則成為通行規則的說服要素之一種,即:參與規模越大的規則,才越可能成功晉級為某種通行規則。通行規則一旦達成,那么,也就意味著,已經有極大規模的參與者,進入到了此種規則路徑之中。當參與規模越大,路徑延續時間越久,那么,某種意義上的結構路徑就形成了。而此種結構路徑的形成,最大的收益,便是形成為一種成本極低的管理模型。因為,但凡是通行的規則,基本上都是一種經過論證和計算的,以某種成本-收益模型,來與較大規模個體進行討價還價的過程。這個過程,表面看,往往是看見資源運行邏輯者,出讓了一部分收益,以換取更多的個體參與到此種規則路徑中來。但若是深入肌理,就會發現,這部分出讓的收益,不過是為達成低成本路徑的一種說服策略。而能被說服的個體,往往都是無力看清規則背后資源的運行邏輯者。
01但凡規則路徑,都必然攜帶了俯視的因子。或者,也可以說,一切規則路徑的出現,都不可避免的會隱匿著一定程度的傲慢。這是由規則路徑的人為建構屬性決定的。其一、規則,本質是一種規約路徑。規約什么?核心是自愿。不同的系統處境,有著不同的資源要素,而規則路徑的形成,都是指向形成某種有條件限制的參與模型。參與模型,實際上,就是系統的結構模型。要了解一個系統的結構模型,也即資源模型,基本可以通過了解參與模型來達成。而參與模型的底層邏輯,仍然是一種價值交換模型。也即,參與者的價值輸出與系統的價值需求之間,是否能達成一定程度的適配。因此,說到底,規則路徑的形成,不過是完成了對參與者的篩選而已。篩選,就是高階型的俯視。其二、規則形成的前置條件,是對資源的洞悉。對系統處境中的資源,捕獲得越多,架構做得越深入穩固,那么,拋出來的規則路徑,就越具有說服力。一切規則的形成,都是基于規則建構者洞悉了處境資源,并給出了一種面向規?;瘋€體的資源解決方案。因此,越是洞悉處境資源,越具有架構能力者,才能懂得一切規則,都是為資源流動服務的。至于,資源流動的水準如何,就要看建構規則者對資源俯視到何種程度了。
02強者,無規則,不過是看見了規則背后的資源運行邏輯。因此,于強者而言,有些規則,可以是規則,僅僅就在于在這些規則路徑里面,有于己有利的成分,或者說,是自身的價值需求與資源路徑給出的目標收益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點。基于此,這些規則,之所以還能是規則,就在于它們與強者之間達成了價值適配,而不是強者被規則捕獲了。而有些規則,從來就沒能成為規則,就在于強者已經早早對其出讓的收益部分,進行了深入計算。計算的結果,總是指向兩個層面:其一是參與的成本-收益比值;其二是構成篩選的前置條件的狹隘程度。前者,是顯性成本,不涉及根骨;后者,是隱性成本,往往是以某種慣性的培育,來達成對個體的捕獲,因此,往往傷及根骨。于是,所謂的真正的強者,從來不講規則,不過是撇去了流于表象的規則的表征層面,而對其背后隱匿的資源邏輯,做出了指認。只有做到了對資源邏輯的精準指認,才能讓規則成為規則,或者,讓規則不是規則。
03實際上,并不需要說規則是為普通人設定的。但凡說這句話的人,多少是有情緒的。而情緒往往是規則通行最需要的。規則,本來就是一種俯視資源后的產物。因此,個體所需要的,不是情緒,而是學會試著去看見那些一直以來沒有看見的東西。看見,一方面意味著接受存在的一切,這是獲得理性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則是把接受的一切,看成是一種可用的要素,或者是一種參照,那么,視野打開了,胸襟打開了,也就不會困在情緒里了。那些說著規則是為普通人設定的個體,之所以要識破,往往就在于他們還無力“看見”,于是,只能陷入到情緒之中,以獲得某種蒼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