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同情他

羞辱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同情他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老話流傳甚廣,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而我在二十出頭偶然間聽聞另一句話:“可憐他人之人最可憐 。”

我已記不清究竟是在怎樣的場合,從誰的口中聽到這句話。它或許是民間口口相傳的俗語,又或許只是那人一時興起的有感而發。

但自那以后,這句話就像一顆種子,在我心里生根發芽,不經意間就會冒出來,逐漸取代了我曾經深信不疑的那句老話。

人們常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句話,不同的人理解也會千差萬別。就算是同一個人,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對事物的感悟也會愈發深刻復雜。就像那句“初讀不知詞中意,再讀已是詞中人”,說的便是這般心境。

電商行業剛剛興起之時,有個發小腦子活絡看準了這個商機,打算開一家淘寶店。

他看中我在設計和策劃方面有些才能,便熱情地邀請我回老家幫忙。我二話不說,放下手頭的事情,回到家鄉,一頭扎進了店鋪的籌備工作中。

那時候店鋪剛起步,資金緊張,他也背負著不少債務。但多年的情誼,我純友情幫忙,整整忙碌了一個多月,為他打造了全套的VI系統,精心策劃文案,用心裝修店鋪,還完成了所有產品的拍攝工作。之后我回到北京,又過上了無拘無束的“自由職業”生活。

發小的淘寶店發展得異常順利,短短幾年時間,就賺得盆滿缽滿。

聽說他賺了幾千萬,具體數額我并不清楚,但從他接連購置兩輛豪車的舉動就能看出,他確實成功了。他這人也很講義氣,并沒有忘記我的幫助,前前后后給了我不少感謝費。

2018年發小又有了新的計劃。他興致勃勃地給我打來電話,說自己開了兩家規模宏大的餐廳,生意十分火爆,想邀請我回去和他一起合伙,把事業做得更大更強。

我和女友商量之后,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既能和老友一起打拼,又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便欣然答應了。

回到家鄉后,前兩年一切都順風順水。雖然當初承諾的分紅一直沒有到賬,但他給我開的薪酬還算豐厚,我也沒有過多計較。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餐廳的運營中,和發小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奮斗。

令我意外的是,在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他的整個電商公司突然倒閉,就像一座大廈瞬間崩塌。

緊接著餐廳也沒能幸免,被他人收購。直到這時,我才從別人口中得知,原來在他叫我回來合伙之前,就已經背負了上千萬的巨額債務。他把我當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希望我能給他帶來好運,幫他扭轉乾坤。

可惜我終究還是讓他失望了。餐廳的盈利對于他的巨額債務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他的燃眉之急。

由于我是合伙人,并且以法人的名義參與其中,不得不替他背負了數十萬的債務。從那以后,我們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除了每個月還款的時候會聯系一下,平時幾乎沒有了往來。他也向我表示,其他的債務他可能無力償還,但欠我的這筆錢,他一定會想盡辦法還給我。

從那以后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用“眾叛親離”“妻離子散”來形容毫不為過。曾經的輝煌瞬間化為泡影,他從一個成功的創業者變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負債者。

這些年和我有同樣遭遇的朋友不在少數,大家都為他感到惋惜。

朋友們得知我的遭遇后,紛紛向我表示同情。一開始,我還愿意和他們傾訴心中的委屈和無奈,把這些年的經歷一股腦地倒出來。但漸漸地,我覺得這樣做毫無意義。

我和發小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豈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除了對他的信任,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當初也有一些“貪念”,想要在這個機會中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

至于他為什么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恐怕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緣由。就連我這個“受害者”,也無法說清這一切,到最后,也只能無奈地用一句“是啊,我太傻了”來結束這個話題。

去年年初,我從其他朋友那里聽說,他的父親得了癌。回想起這幾個月,我接連經歷了朋友的意外離世,心中滿是感慨和悲痛。

在還款日即將到來之前,我心中不忍,主動給他發了消息,告訴他這個月的利息我自己想辦法解決,然后把賬戶里為數不多的現金通過微信轉賬給他,希望能幫他解燃眉之急,略表我的心意。

我本以為他會很快回復我,可沒想到,等了很久都沒有收到他的消息。直到半夜,我才收到他發來的兩條信息,兩條信息相隔數分鐘。

一條是“這個月月底就一切正常了,我要重新起飛了”,另一條是“不是看不起這些錢,你也難”。看到這兩條消息,我心里五味雜陳。他沒有接收我的轉賬,這讓我感到十分意外。

我沒有馬上回復他,心中思緒萬千。之前對他的怨恨在這一刻也消減了不少,我覺得他還保留著一絲骨氣和同理心,并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

兩天后,我和女友聊起這件事。聊著聊著,我突然恍然大悟,他為什么沒有收下我的錢。我本以為這是我的一番好意,是對他的幫助,可在他看來,這或許是一種同情,一種憐憫。

這種同情,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刺痛了他的自尊心,讓他覺得自己被人看輕了。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我在不經意間,可能已經傷害了他的尊嚴,盡管我并沒有任何嘲諷的意思。

就像當別人同情我時,我也常常覺得他們只是在我的痛苦中尋求某種自我滿足,這種感覺并不好受。

這時,我又想起了那句“可憐他人之人最可憐”。像我發小這樣曾經輝煌過的人,他們需要的不是廉價的同情,而是真正能夠在關鍵時刻幫得上忙的實際行動。

如今他已經失蹤兩個多月了,也沒有像他所說的那樣重新站起來。我那微不足道的同情,對他來說或許真的毫無意義。

他曾經在財富上的成功遠遠超過我,在他的內心深處,一定不愿意接受一個“弱者”的憐憫。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就像那些成績優異卻在關鍵考試中落榜的學霸一樣,大多數人的失意往往發生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弱者或許渴望得到同情,而強者更多追求的是理解、支持和真正有效的幫助。強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愿意被人當成弱者,所以他們將“同情”視為一種不尊重,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92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