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根本原因:你從未真正“掌握”過自己的成功

圖片[1]-自信的根本原因:你從未真正“掌握”過自己的成功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總覺得自己不夠自信,但你要是問他們為什么不自信,答案多半是“因為我不夠優秀”“因為別人比我強”“因為原生家庭沒給我底氣”。 但說實話,這些答案都是放屁。 你不夠優秀?誰定義的優秀?考試拿滿分算優秀還是年薪百萬算優秀? 這世上的優秀標準比超市里的酸奶種類還多,你非要拿自己跟別人比,那只能說明你連自己的優秀標準都沒搞明白。 別人比你強?這世界上永遠有人比你強,也永遠有人比你弱,你比得過來嗎?就算你比贏了,下一秒又冒出一個更強的,你打算這輩子就活在比較里?原生家庭沒給底氣?這年頭連貓都能靠賣萌當網紅,你非要把鍋甩給二十年前的事兒。 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你從來沒有真正有掌握感地做成過一些事。 什么叫“有掌握感地做成”? 簡單來說,就是你清楚地知道這事兒為什么能成,為什么是你做成的,以及下次還能不能成。 比如你考了個高分,如果這分數是靠通宵突擊、蒙題運氣或者老師放水拿的,那這事兒就成了玄學。你只會覺得自己僥幸,下次考試照樣慌成狗。但如果你是一步步搞懂了知識點,反復練習錯題,最后胸有成竹地走進考場,那這個分數就是你實打實的戰利品。 這時候你才會真正覺得:“哦,原來我是能行的。”掌握感的核心,不是結果,而是過程的可控性。 很多人總把成功和自信掛鉤,其實大錯特錯。 你見過那種買彩票中獎的人突然自信爆棚嗎? 沒有,他們只會更焦慮,因為錢來得太隨機,他們根本控制不了下一次還能不能中。反過來,哪怕你暫時沒做成什么大事,但只要你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在進步,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干什么,哪怕現在還在山腳,你也會有一種“老子遲早能登頂”的底氣。 可惜啊,現代人最缺的就是這種“可控性”。 短視頻刷多了,總覺得成功就該是一夜暴富、三天瘦十斤、七天學會編程。 稍微遇到點困難,立刻懷疑自己:“別人都能輕松搞定,我怎么這么菜?” 但真相是,這世上根本沒有“輕松搞定”這回事。你看到的輕松,要么是別人藏起了背后的狼狽,要么是你被算法忽悠瘸了。 真正能讓你自信的,從來不是某個結果,而是你親手把一團亂麻理成直線的過程。 你寫一篇稿子,從憋不出一個字到改出滿意的終稿;你學一門技能,從手忙腳亂到熟能生巧;你經營一段關系,從動不動吵架到學會溝通。這些過程中,你每一次“發現問題一解決問題一驗證結果”的循環,都在給你的自信賬戶充值。 但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焦慮也不愿去積累這種掌握感? 因為積累掌握感太反人性了。 它要求你接受自己一開始的笨拙,接受進步像蝸牛爬,接受失敗是常態。 而人性是什么?人性是想要立刻爽,立刻有反饋,立刻被認可。 你背單詞三天就想考托福110,健身一周就想擁有八塊腹肌,創業一個月就想融資上市。做不到? 那算了,換條路試試。結果換來換去,路沒少走,鞋都磨破了,自信還停在原地。 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都在幫你逃避這個過程。“三天速成”“零基礎月入十萬”“跟著我做保證你成功”..這些口號本質上都在告訴你:“別費勁了,抄近道吧!”但抄近道的結果是什么?是你永遠學不會自己認路。 沒有掌握感的努力,就像往漏水的桶里灌水。你拼命倒,它拼命漏,最后除了累,啥也沒剩下。 那怎么辦?答案簡單到離譜—去做那些能讓你感受到“控制權”的事,并且堅持到它給你反饋。 你不用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任務。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每天讀10頁書,寫300字日記,跑1公里,甚至只是早睡1小時。 關鍵不在于事情本身有多牛,而在于你能否清晰地感知到:“這事兒我能控制,我能堅持,我能看到變化。”自信就是最關鍵的一種能力。 所以,凡事不要一直盯著賺錢,而是盯著背后的能力。 所以啊,別整天琢磨自己哪里不如別人了。 你缺的不是優秀,而是親手把一件事從零到一干成的體驗。 去干,去復盤,再去干。 等你真正“掌握”過一些東西,自信這東西,攔都攔不住。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08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