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內耗,都是對人性的無知

圖片[1]-所有的內耗,都是對人性的無知-愛分享導航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曾通過研究,指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普通人每天平均產生約六千個念頭,而這其中超過80%都屬于精神內耗。

更引人深思的是他指出,這些精神內耗中,有90%以上的痛苦都源于我們固執地用“應該”對抗“本來”,用“理想”否定“現實”。

也就是說,那些消耗你能量的糾結、猜疑和崩潰,歸根結底都源于你對人性規律的無知與對抗。

正如作家王心傲所說:活得痛苦的人,往往是對人性認知淺薄的人。

01 人性本私:利益越大的地方,人性越自私。

經典名著《紅與黑》里說:在人生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人都在為自己打算。

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每個人最愛的永遠都是自己,利益面前最優先考慮的也永遠是自己。

認不清這一點,只會陷入理想化的困境,徒增失望與傷害。

導演張藝謀曾有過一段令人唏噓的經歷。

他與制片人張偉平合作16年,無論工作上還是私下,都對張偉平傾心相待,還多次公開稱對方是自己最信任的好兄弟。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他一直以來掏心掏肺的人,竟然背著他私下轉賣電影版權,虛報票房分成,還通過偷偷爆料自己私人生活來牟取利益。

這一系列的行為讓張藝謀又失望又痛心,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徹夜難眠。

后來在一次采訪中,再提及這段耗盡心力的關系,他疲憊而釋然地說:

“我把心都掏出來了,結果發現對方只是在算賬,這對我是一段慘痛的教訓。

讓我意識到不能高估真心換真心的力量,也不能低估人性中的利己本能。”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你幫過的人反咬你,你掏心的人傷害你,你以為真心能感動對方,結果被當做理所當然,你以為將心比心有用,結果別人只在乎自己。

于是你不斷痛苦,糾結,在自我消耗的怪圈里打轉。

卻忘了利己是人性本能,自私本是人之常情。

李誕有句話說得好:“等你接受了人性本就自私這個真相,你就能停止自我拉扯的內心戲。因為你知道問題不在你,而是人就這樣。”

人各為己,當你真正參透人性的暗礁與航道,理解并接受這一點,很多事也就想通了。

02 人性慕強:欺軟怕硬,才是最底層的本能。

作家陳雨曾講過自己表妹的故事。

她的表妹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家外貿公司,初入職場,表妹謹小慎微,處處謙卑。

同事找她幫忙的時候,她永遠都是有求必應,時間久了,她卻因太好說話常常被塞許多額外工作。

工作上做出成績被夸獎時,她馬上連連擺手謙虛說:“其實都是大家的功勞。”

結果好幾次功勞被同事搶走,她還被上司批評缺乏魄力。  

表妹心里委屈至極,但每次都忍氣吞聲。

因為那時她天真地相信善良會被尊重,忍讓會被善待。

然而現實卻是,她的善良被當成軟弱,謙讓被當成好欺負,示弱時被趁機踩一腳。

崩潰過無數次之后,表妹才明白:無底線的溫和善良,不過是別人眼里的好拿捏,柿子撿著軟的捏,不是笑話而是人性。

自此,她變得鋒芒畢露,不再畏畏縮縮不斷低頭,而是適當展現棱角,反而獲得了尊重。

人性都是慕強的。

你越是低頭,別人越是把你當成弱者,毫不客氣地踩上去,你越是強大,別人對你越是敬畏有加。

戰國時期,蘇秦游說列國失敗窮困潦倒歸家時,家人連飯都不給他留。

而當他后來佩六國相印再次回鄉時,家人匍匐相迎,嫂子甚至蛇形匍匐稱“不敢仰視”。

人性慕強,是寫在基因里的代碼,就像尼采所說:人類崇拜強者,就像植物追逐陽光,都是生命的本能。

03 人性善妒:真正見不得你好的,從來不是外人。

著名心理學家Festinger曾提出一個社會比較理論,他指出:

人類天生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我價值,當看到別人尤其是同齡人、同事或朋友過得更好時,就會觸發內心的自卑或嫉妒,進而通過貶低對方或期待對方失敗來緩解焦慮。

見不得別人好,是人性不可避免的本能反應。

電視劇《平凡的榮耀》里,主人公吳恪之是一家投資公司的中層管理者,因能力突出,常常被身邊人針對。

當他憑借努力爭取到優質項目時,他的上級為了削弱他的影響力,故意將他的項目截胡;

當他在部門會議上主動分享過去的成功經驗,試圖幫助團隊避免踩坑時,同事卻覺得他并非真心分享,而是在借機凸顯資歷,暗示其他人能力不足;

更令人無語的是,團隊遇到棘手項目,吳恪之主動接手難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有同事卻認為他是在刻意“逞能”,想要通過解決難題炫耀自己的能力。

甚至還鼓動其他同事一起拆臺,在他提出合理建議時集體無視他。

一次又一次被人下絆子,吳恪之為此心累不已,他想不通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為什么處處被針對?

好友一句話道出真相:“因為你能力突出,反襯出其他人的平庸,所以他們把你視為異類。

他們才不關心你努力了什么,只在乎你為什么比他們強。”

一個人越突出,越容易被周圍人嫉妒針對,過得越好,越遭身邊人眼紅排擠。

人性的幽暗面就是如此:對外人的風光與輝煌毫無感覺,但熟人的成功與發達卻令自己失落與不甘。

理解并接受這種人性的復雜性,那些瑣碎多余的內耗,自然也就煙消云散了。

04 人性善變:人情如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風流富商范柳原初遇白流蘇時,對她展開猛烈追求,滿口甜言蜜語,還對她許下“生死契闊”的誓言。

但當兩人真正在一起沒多久,范柳原的情感迅速降溫,不僅對白流蘇若即若離,甚至計劃著拋下她獨自去英國發展。

婚后,范柳原更是不再對白流蘇投入感情和精力,還把自己的浪漫行為轉移至其他女性。

這一系列的變化讓張愛玲自己也傷感不已,忍不住悲嘆:“我以為感情至少都該有瓷器般的質地,后來發現不過是劣質玻璃。”

對人性的失望侵蝕了創作熱情后,張愛玲在此后長達半年的時間,都無法進行小說創作,在日記里反復質問“永恒是否只是語言的騙局”。

直到后面一點一點剝離幻想,放下理想化期待,平靜地承認“原來人就是這樣的”,才最終完成對人性善變的祛魅。

人心如秋空,一日變三回,這并非少數人的特質,而是大多人的常態。

畢竟現實大部分時候都是:你以為承諾就是永恒,結果被輕易背叛;你以為感情不會變質,結果被現實打臉;你以為“下一次”一定是真話,結果被當成傻子敷衍。

涂磊曾說:“旁人的變心不可怕,可怕的是經歷背叛后,陷入沒完沒了的內耗,影響后續的人際信任。”

用完美的標準苛求人性,對關系抱有過高期待,終將陷入失望的深淵。

接受人心反復,人性善變,才能不囿于執念,更清醒地生活。

查理·芒格說:人性本就有很多缺陷,你要是一肚子怨氣和厭惡,不過是在懲罰自己。

這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帶著各自的殘缺行走,有的自私,有的刻薄,有的當面捧場轉身就使壞,有的早上稱兄道弟晚上就翻臉。

你若執意盯著這些缺陷看,便如同俯身泥沼,愈掙愈沉。

真正成熟智慧的人,知人性有瑕而不嗔,見世態炎涼而不怒。

因為他們明白,那些人性的缺陷不會因你的內耗而改變半分,與其夜不能寐地反復糾結,倒不如省下心力,把自己活順暢了。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56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