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覺醒:成為高認知窮人

普通人是真的“覺醒”了,還是正在成為“高認知窮人”?

這里所說的「窮人」,主要有2個意思,一個是高認知但沒錢,一個是高認知但沒用。

現在我們所說的“覺醒”,其實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更像一種「認知刺激」后的「反應」,而非「覺醒」本身。

比如我們說“女性覺醒”,就是指女性過去生活在“父權社會”,無法沖破這種桎梏,真正釋放自己的能量。而現在,女性接受了教育,在職場中和家庭中發揮了更大的價值,開始對男性和婚姻進行了深度反思,于是開始想離婚、不想結婚、不想生娃……

但仍然有很多女性無法從桎梏中走出來。

韓劇《我親愛的朋友》中,羅文姬女士飾演的72歲家庭主婦靜雅,每天都在忍受自己固執的巨嬰丈夫,還要幫幾個女兒打掃家務、帶孩子。她一直沒有忘記年輕時丈夫的諾言,那就是帶她去環球旅行。但是有一天,當她聽到自己的丈夫罵罵咧咧的表態,說絕不可能帶她去環球旅行的時候,她扔下了一堆家務瑣事,一個人搬到了鄉下生活。但迎來的卻是子女的埋怨,怪她自私任性。

類似的劇情我們在臺劇《俗女養成記》中也能看到,但劇中的奶奶還是回到了家里,繼續為家人服務。

包括現實中五十多歲的網紅蘇敏阿姨,在2020年9月24日上午,開著自己打工買來的車,開始了一個人的旅行生活。她說: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

在蘇敏過去幾十年的婚姻中,一直都在伺候那位不尊重她的丈夫,即使她已經開車逃離,但仍然無法順利擺脫對方(今年蘇敏想要離婚,被丈夫索要50W)。

或許那些被婚姻榨干價值的女性,也是千千萬萬個同樣被榨干價值的普通人。

即使社會環境已經不同,即使自己內心已經涌起一股「我的人生不該這樣過」的意識,也仍然很難逃離當下。

認知上去了,現狀卻很難改變。

就像很多打工人都在說:不!我的人生不只是上班,薪資不足以體現我真正的價值。我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賺開心的錢。

但想要真正改變這一切卻非常難。

因為房貸車貸需要還30年、因為35歲就要面臨失業、因為職場內卷太嚴重、因為找工作真的很難、因為父母……

我們總是有很多理由,時刻準備著對突然冒出來的“覺醒因子”進行精準打擊。于是,這種“認知覺醒”變成了一種“阿Q精神錦囊”,在自己喪的時候,掏出來看一眼,自我安撫片刻,然后在現狀中安然入睡。

有一句話叫:人只能賺自己認知范圍內的錢。這話其實沒錯,但為什么很多人的認知上去了,錢卻一分沒多?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因為認知根本沒有提升。

我們所感受到的自我認知的提升,實際上是一種“偽裝”,或者只是一種“信息的接收”。

這就好比一張紙,在剛靠近火源的時候,就已經感覺自己在燃燒了。但這張紙只是感受到了“熱”而已。

所以,真正的“覺醒”是一個過程。不只是看見了“新的事物”,而是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到了新的層次,并且去踐行。

所以很多朋友說:我的認知格局都很高,為什么我賺不到錢?

那是因為你只是看到了這種認知,只是把它掛在了嘴邊,雖時時念誦,卻并沒有產生真正的價值。也就是說,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知道了,但沒有做到,就是不知道。

知易行難,行難抱怨。這才是普通人的真正困境。

詩人余秀華對蘇敏說:沒有離不了的婚。

她勸蘇敏用錢來快速解決問題。因為余秀華曾用15萬與前夫離婚,買來了自由。

如果在你的認知中「做某件事」是對的,但同時又被很多其他事情所困擾,以至于自己無法脫身,那么就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愿意為「高認知」付出行動。

因為,凡要是提升的、成長的、進階的……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行動力是“認知”的靈魂,沒有行動力支撐的“高認知”,就像一把散沙,把握不住。

心是金錢的口袋,如果只在嘴上說想要賺錢,但心卻不相信自己可以賺到錢,那么金錢的口袋就從未打開過。

最后借用余秀華的那句話:沒有離不了的婚。同理,沒有做不成的事。主要看你想不想做,如何去做。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58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