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主義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說,35歲是職場人的分水嶺,但在我看來,這是創業的黃金起點。這個階段的你,有經驗、有資源、有判斷力,缺的只是一個能長期扎根的賽道。今天不談雞湯,只說干貨——如何選一個能經營一輩子的生意?
別輕易“換賽道”,深耕才是王道
看到別人做直播帶貨、開網紅店賺快錢,你也想跟風?醒醒吧!行業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競爭力的強弱。
制造業打價格戰、電商內卷,本質是大多數人只會“低水平競爭”。比如開奶茶店,10家店9家虧,不是因為奶茶沒人喝,而是你的產品、服務、運營不如頭部品牌。與其貿然沖進陌生領域當炮灰,不如在熟悉的行業里向高手學習。你會做服裝加工,就研究如何從代工轉型做自有品牌;你懂線下銷售,就琢磨如何嫁接私域流量。改行解決不了問題,提升認知才能破局。
終身生意的3個鐵律
1. 能復制:從1到100比從0到1更重要
小面館老板每天親自炒料,生意再好也只是個體戶。但如果你能把產品、服務、管理標準化,就能快速復制。比如某社區烘焙店,把面包配方、員工培訓、門店運營全部流程化,3年開出20家分店。自媒體行業更是如此——一個賬號跑通變現模式,就能批量復制矩陣號。記住:不要迷戀“獨創”,先學會抄作業,再微創新。
2. 活得久:避開曇花一現的偽需求
去年火露營,今年流行圍爐煮茶,這些風口來得快死得更快。真正持久的生意,往往符合三個特征:
- 需求穿越周期(比如教育、醫療、養老);
- 行業有上升紅利(如新能源、AI技術應用);
- 普通人也能分一杯羹(巨頭尚未壟斷)。
舉個例子:老齡化催生的“銀發經濟”,從適老化家居改造到老年旅游社群,處處是藍海,但很少人愿意耐心深耕。
3. 高邊際成本:用“手藝”對抗資本碾壓
互聯網平臺、標準化產品早被巨頭壟斷,但有些生意,資本來了也干不過你。比如高端定制服裝、私人健康管理、小眾手工藝品。這些領域依賴個人技能、口碑積累,服務一個客戶就賺一份錢,反而能形成護城河。我認識一位編手工鳥籠的師傅,客單價過萬,訂單排到明年,靠的就是“冷門手藝+極致專業”。
普通人選賽道的實戰思路
1. 從“同齡人痛點”挖需求
別想著賺所有人的錢。35歲創業者最懂30-45歲人群的焦慮:孩子教育、職場瓶頸、健康危機。上海一位程序員轉行做“中年人健身房”,主打碎片化鍛煉+亞健康調理,會員續費率超80%。你的困惑,就是別人的剛需。
2. 把長板變成釘子
創業不是考試,不需要每科60分。你擅長什么,就把它釘進市場:
- 會寫文案,可以做企業代運營;
- 懂心理學,專攻情感咨詢;
- 愛研究美食,開發預制菜配方。
深圳有位寶媽,靠著給鄰居代購進口母嬰產品,逐步發展成跨境供應鏈公司。不要補短板,要把長板磨成尖刀。
3. 做“重”生意,輕資產可能是陷阱很多人迷戀“零成本創業”,結果被困在自媒體接單、代理刷單這些低價值環節。真正能長期賺錢的生意,往往需要重度投入個人技能或資源。比如高端家政,前期要培訓阿姨、建立服務標準,但一旦形成品牌,就能收取30%的溢價。
給35歲創業者的真心話
- 用資源創業,別用體力拼命:你積累的客戶、行業認知、人脈都是資本,別學年輕人擺地攤式創業。
- 慢就是快:一家社區便利店前三年不溫不火,但熬過周期后,可能成為輻射整個街區的“隱形冠軍”。
- 留好后路:別All in!先做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用兼職試水,驗證模式后再全力投入。
寫在最后
35歲創業,不是退路,而是換一種方式掌控人生。不必羨慕一夜暴富的神話,找到一條可復制、可持續、能對抗內卷的賽道,用10年時間扎根。當你成為某個小領域的“地頭蛇”時,就會發現:長期主義,才是普通人最穩的捷徑。